鳥舞足蹈
本片關注著患有妥瑞症的峇里島民古絲蒂阿尤的人生,她一直疲於應付社會對她病狀的不解、無藥可根治以及家人的排擠,以致於無法自立人生。古絲蒂費了很多年的時間想要療癒這個疾病,包括尋訪傳統巫醫和西醫。但是不只是她的病,而是整個峇里文化的價值觀和信仰,社會與家庭結構,和醫療過程不斷地刺傷著她。她得用盡氣力與勇氣找尋在社會中可讓她遠離羞恥與侮辱的容身之地。
本片關注著患有妥瑞症的峇里島民古絲蒂阿尤的人生,她一直疲於應付社會對她病狀的不解、無藥可根治以及家人的排擠,以致於無法自立人生。古絲蒂費了很多年的時間想要療癒這個疾病,包括尋訪傳統巫醫和西醫。但是不只是她的病,而是整個峇里文化的價值觀和信仰,社會與家庭結構,和醫療過程不斷地刺傷著她。她得用盡氣力與勇氣找尋在社會中可讓她遠離羞恥與侮辱的容身之地。
艾司徒生於中爪哇基杜山縣郊區的上層階級家庭,八個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七。他從小一直都表現得很「不一樣」。除了對家人負面且痛苦的影響,他那些與生俱來的失序行為和舉動,不但不符合文化與社會的規範,也不能被理解。本片從不同面向表現家族如何理解這樣的難題、他的苦難遭遇,使他最後終於能夠成熟地扮演文化定義中成人的角色。
2010年2月,國家音樂廳上演了一齣名為《很久沒有敬我了你》的電影音樂劇,故事是描述一個享譽國內外的指揮家─簡文彬,尋找他幼年原住民褓姆的故事。主辦單位之一的角頭音樂為這齣戲定位為「台灣音樂史上第一齣原住民原創音樂劇」,有別於兩廳院的官方版本,添加新的素材之後的導演版裡,看到了更多不同意見的訪談對話,透過這些對話來進一步辯證:「原住民的音樂必須要在國家音樂廳演出,才可以被認可為是好音樂嗎?」這樣的命題。
「人生不熱血,和鹹魚什麼兩樣啊!」這部片紀錄台灣搖滾青年,一場夏日「海洋」冒險之旅:歡笑的、淚水的、興奮的、失落的…,這是一部不管你有沒有參與「海洋」,都會被感動的電影!第四屆貢寮國際海洋音樂祭在2003年的夏天裡再度舉行。每個樂團懷著不同的心態來參加,也各有不同的際遇;唯一相同的是,每個人都默默期待,有一天自己能在像「海洋」一樣擁有數十萬觀眾的搖滾舞台上,綻放耀眼的光芒。
遠古洪荒,鄒人流傳著一段大洪水的故事,當時,一隻充滿智慧的螃蟹挺身而出解決了由巨大怪鰻造成的大洪水。千年之後,洪水又出現了。這次, 面對由工業文明與殖民歷史造成的突變鰻魚所帶來的新大洪水,我們還能找到像螃蟹一樣的智慧來解決嗎?
八八風災時,台灣收到一筆來自南太平洋邦交國-吐瓦魯的捐款,雖然只有21萬美金,卻是吐瓦魯國民生產毛額的百分之一。自身難保的吐瓦魯,是被國際評估為地球持續暖化,海平面持續上升50年後,第一個被淹沒的小島國。暫時離開台灣的災後現場,我啟程前往彼岸遙遠的島嶼─吐瓦魯,這個只有26平方公里,住了一萬一千人的小國,在藍天、碧海、椰子樹下,熱切探索沈沒之島的證據,我到底找到什麼?海平面在哪裡上升?旅途中我抱著滿腹的疑惑,乘著船在太平洋的浪花中擺盪,並不斷回憶起我那恍如夢境般,災難頻傳的島嶼…,在一次意外的旅途中,循歌聲的方向,我 找 到 了…
如果你的族群必須面臨決定是否要永遠離開家園,而且還沒有任何協助,你該怎麼辦?這是真實發生在波里尼西亞的塔庫社區,一個位於西南太平洋上有著自己獨特文化的小珊瑚礁島嶼的故事。當可怕的漲潮侵毀了塔庫人的家園,他們首當其衝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在這部「真實電影」中,三個強悍的角色特羅、安達和沙帝讓觀眾進入他們的生活與文化,以及歷經環境危機的第一手景況。
那瑪夏鄉的達卡努瓦部落是阿布娪.卡斐阿那的故鄉,阿布娪心中有很多希望:希望災後重建可以加快腳步;希望聯外道路和橋樑能夠穩固安全;希望Kanakanavu趕快復原自己的文化樣貌、成為獨立的一族;希望部落婦女能擺脫父權壓制、獨立自主;希望族人起來爭取尊嚴和權益……。阿布娪的每一個希望,前方都有重重困難,雖然前方的希望很微弱,阿布娪總是引領著夥伴們,一起慢慢地向微光前進,並照亮了許多她身邊的族人。
本片穿越時光,探索百年前因隨著西方人和日本人採集收藏,而流散至各國的噶瑪蘭族與凱達格蘭族文物、錄音唱片、照片和16釐米影片等不同機構的收藏。在歷史中,兩族面對國家機器與強勢族群的壓迫與對立,造成無可彌補的民族命運與生活形態的改變。經由1990年代以來,族群人物的努力和部落生活紀錄,從追溯歷史的記憶,呈現當代持續的部落生命力……
這是部討論極具爭議的人類學倫理問題的紀錄片。1960、70年代,持續地有一批人類學家前往亞馬遜流域研究這塊未被現代社會污染的處女地。30年後,與此有關的一切演變為學術倫理和內訌的醜聞。導演荷西派迪夏精彩地運用兩個挑釁的策略引出文化邂逅裡令人惴惴不安的界線問題。他讓學者們控訴可憎的行徑來為自己辯護,同時讓亞諾馬莫人呈現自身的觀點。隨著這個令人興奮的挖掘,同時解構了人類學的殖民傳統,也挑戰我們這個社會對客觀性的迷思和「他者」的意義。
為了建構電視新聞攝影記者在特殊勞動行業當中的樣貌,在將近一年的紀錄時間當中,《睜開左眼》以不同的視角精準地捕捉到第一次拍攝「業配新聞」的秉宙、自願轉調業務部拍攝「置入性行銷」的小廖,還有下班之後到新店消防分隊擔任義消的立強。由於導演曾經長時間擔任電視新聞攝影記者,本片紀錄的不僅是這四位攝影記者的故事,也是導演對新聞攝影工作、對生命價值的反思;當然,《睜開左眼》更是所有台灣電視新聞攝影記者的共同心聲。
《喀拉哈里迷思的結局》發生在南非喀拉哈里沙漠中祖瓦西人世居的奈奈地區。這部影片呈現約翰.馬歇爾和克萊兒.瑞奇在1950年代來此50年後的最新變化。二人後來創立了草根發展基金會,導演亞德安.史壯於1980年代末加入。從老膠捲到和社區成員的討論,這部影片敏銳地檢驗了祖瓦西人面對的問題(獅子、大象、保育主義者)以及挑戰文化上不能耕種的神話。
十二年前,從台東來的美華一家七口,來到位在連接三峽與鶯歌橋下的三鶯部落,只用木板、鐵釘和雙手,建立了自己的家園;在台北縣政府以違建名義拆除之後,他們歷經遷移又回歸的過程,卻在2009年再次面臨拆除的境況。辛苦建造的房子被拆了以後,「你們要怎麼辦?」這是都市人對三鶯部落最常見的關心話語,但是對美華一家人來說答案卻很簡單,「被拆?再蓋就好了啊!」
這是一個講述捷克境內以德國酸菜和拉德蓋斯特啤酒著名的小鎮如何與在當地設廠的韓國現代汽車公司周旋的故事。原本的捷克小鎮因為史上最大的新建廠房投資計畫,一轉而成為工業區。然而,長久以來許多不願意賣地蓋廠的農夫皆感受到這位新鄰居所施加的壓力,甚至是匿名的死亡威脅。結合片中七個主要角色的觀點,歡樂與駭人並存正是這個地區突然轉變的寫照:為生產汽車產生的政治性荒謬震盪。
《戰鬥陰影》戲劇性並深刻地描繪出五位在戰場上的士兵因為殺過人後所產生的心理影響。殺戮是如何改變扣下扳機的人?並且交織出人們在殺戮的多重複雜性之下歷經掙扎的思考與領悟的時刻。這部影片也對沙場老兵離開戰場後,長期持續面對內心衝突有獨到的見解。
西印度貧民窟的布德漢劇場由被視為天生罪犯的查拉社區年輕人組成,2003年,劇作家導演達克辛以莫須有的罪名被逮捕後,達克辛和他的朋友羅西化身為社區的導遊,告訴我們這裡怎麼從1871年英國殖民時代變成天生罪犯,以及全家如何被監禁在軟性的集中營裡;然而英國人早就走了,卻留下這樣的歧視與偏見。因此,藉由布德漢劇場的表演能帶來一絲平反的希望以改變這個成見。
「阿希克」一詞來自新疆維吾爾族,意為「癡迷者」。與伊斯蘭世界正宗蘇菲的生活不同,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的阿希克們大多選擇了不同的職業或通過不同的方式來謀生:鐵匠、乞討、小商販、掘墓人、剃頭匠、女阿希克、謝赫……但是,他們依然透過一脈相承,不曾改變的古老吟唱方式向阿拉真主表達摯情,實現內心的懺悔。本片以宏大的敘事視角第一次展示了阿希克的整體面目,同時,詳盡紀錄了年輕一代阿希克們在現代都市境遇中面臨的挑戰與無奈。
源自日本江戶時代元祿三年,「先用後利」即先使用後付費的方式,所發展出來的寄藥包的行業,在日治時代的台灣,由於鄉下醫療資源匱乏,交通不便,每戶人家的牆上幾乎都掛了一個放置家庭常用藥的「藥包仔」,這種藥品通路體系隨著藥房林立、勞保、健保制度實施,寄藥包已漸漸成為全民的記憶。家中老大因曾從事藥廠工作,認為寄藥包是不錯的行業,所以自行前往雲林開發,張慶隆先生從初中畢業後就放棄升學,也陸續加入寄藥包的行列中…。
這部影片栩栩如生地描繪出在一位秘魯原住民費利西亞諾的生活裡,他對家鄉的愛,他學習自父親的技藝,以及他希望看到後代能在城市裡活得更好的面貌之間所產生的衝突。交織在他人生故事裡的是族人複雜的歷史:從他詩意的克丘亞語裡,訴說了印加、西班牙征服者和大莊園年代的過往,以及多數族人離開家鄉到都市居住的現代。
布朗斯是尼泊爾胡姆拉喜馬拉雅山裡的一個遙遠的村莊。在某些跟西藏交界的喜馬拉雅區內,有些喇嘛社區仍實行著一妻多夫制,承襲了古老藏傳佛教中兄弟共妻的傳統。然而到了現代,年輕一代並沒有意願延續這個傳統,長輩們自然都非常不高興,在兩代父子間便起了衝突…
在德昂族創世紀的神話傳說中,認為雷和風是天地間的造物主,是智慧之神的人類起源。水鼓即是「遠古回音」的再現,被人們視為神聖的物緣。本片藉由紀錄德昂族一位民族藝術家製作水鼓的過程,透過老人的口述傳達出德昂族的起源、來歷以及水鼓的作用,表達出水鼓老人對於民族文化的無奈惋惜。片子看似介紹製作水鼓的過程,其實是以水鼓比喻老人自己,以及整個德昂族。
2002年,台灣加入WTO,種菸產業逐年沒落,70歲的阿力伯,每年秋天開始種菸,一輩子最大的勞動成就,就是培養出當醫生的小兒子,然而,上天卻向他開了個大玩笑,在一場空難中讓這對父子永遠分開。2007年,阿力伯剛種下一星期的菸苗,卻在一場大雨後被打得稀爛,他感嘆地說:「上天啊,最恨耕田的人」,這是老菸農對上天下的最大註解。儘管如此,阿力伯開始思考下一步該怎麼走。種一輩子菸葉的老農夫,面對人生考驗,他學習順天,但不認命。
氣溫在零下40℃的高原上,牛糞是牧民家的溫暖,是沒有污染的燃料,是供神煨桑的原料,是驅暗的燈盞;牛糞可以用來建築家園和圍牆,是草原上的天然肥料、是治病的藥物、是除垢的洗滌物,小孩子可以用牛糞做玩具,藝術家可以用牛糞製作佛像;從牛糞可以看出草原的好壞,從牛糞可以判斷氂牛的病情…牛糞是我們高原人所不可缺少的。但是沒有牛糞的生活離我們越來越近,到那時,我們的慈悲心與因果觀,善良的品性都將離我們遠去。
《黃金疤》零距離呈現古巴年輕音樂家所面對的現實生活,這是兩位古巴聖地牙哥出身的青年饒舌歌手獨一無二的故事。他們不是兄弟,更不是世上最好的朋友,他們有個共通點是他們擁有歌頌都市文化的熱情力量。除了政治和革命的議題,兩位樂手亦和我們分享他們的熱情和音樂啟發的根源。憑藉這股精神上的動力,他們面對壓力、挑戰自我、克服種種困難,驅使自己踏上追尋音樂事業的旅程。
有沒有可能當個遠距離媽媽呢?有沒有可能從電話亭教育下一代呢?女人們遠離家園工作只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未來,本片告訴我們,她們如何透過電話或電腦、將電話亭當作第二個家、花大把錢傳遞她們的聲音,好在現實生活中當個好媽媽。
一個來自東非烏干達基倫貝村莊中名為姆班布的16歲女孩,她想成為家族裡第一個完成中學學業的人。姆班布同時也是當地業餘劇團的成員,這個劇團表演藉由藝術與主題表演來教育當地人。由於姆班布來自貧窮務農家庭,以致於負擔不起學費,為了達成夢想,她甚至決定去挑戰以體力為主,且以往多數為男性擔任的觀光健行嚮導。
以一部公路電影的型態,《葛納瓦之音》呈現出北非摩洛哥具有身體和靈魂療效的葛納瓦音樂,體驗在儀式中為神靈附身的靈療者和樂器的神奇經驗。在一站一站的旅程中,這部電影帶領著我們的身體與心靈,體驗禁得起時間考驗,歡慶人生美好的共同語言。
1982-1984年間發生在恩賀勒韋難民營女性的故事是黎巴嫩巴勒斯坦女性難民歷史中重要的一章。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之後,營區被摧毀,男人們都被監禁起來。《女人王國》紀錄著男人們被俘擄的這段期間女性如何用自己的力量重建營區和保護自己的家庭。全片貫穿過去與現在,結合動畫和日常生活,這部紀錄片關注並尊崇七位女性如何在流亡中繼續為巴勒斯坦社區的續存努力。
在2001年前往愛爾蘭之前,諾咪為了金援兩個家庭而選擇和七個月大的女兒分開,從菲律賓到馬來西亞工作。都柏林或許離諾咪的家鄉很遠,但是她依然繼續關注家庭的福祉,試圖經營小本生意,皆為了支付兒女的學費、久病父親的醫藥費和妹妹的護士學校學費。透過鏡頭、家庭錄影帶和母女的旁白,影片捕捉到全球照護工作物質和情感的兩個層面,跨國距離使母女關係落在預期外的脈絡中,直到兩人在愛爾蘭首度建立起共同家庭生活。
本片追尋舉世聞名的法國人類學者李維史陀的腳步,來到亞馬遜雨林的心臟地帶。60年後重返李維史陀當年著名的田野地點:南比夸拉,我們發現南比夸拉族人現今仍保存對他的鮮活記憶。在亞馬遜的經驗顛覆了李維史陀對社會的認識。他在《憂鬱的熱帶》一書裡紀錄了這段改變生命的旅程。這本書結合了精美的散文、哲學的冥思與人類學分析,讓他躍居為法國最知名的知識分子之一。這部令人注目的紀錄片深入巴西亞馬遜河流域,重新發掘李維史陀突破性理論的根源,並再次檢驗我們自身對於社會基礎組織的信念。
跟著巴西導演丹妮絲.贊馬可前往亞馬遜雨林的中心尋找她15年前所拍攝照片中的原住民孩童。過程中,這群極具復原力的人們,因一條貫穿雨林中家園的馬路,帶來了生活上的變化。從阿米爾.蘇魯依酋長努力對抗非法伐木到暗殺傳奇橡膠採集者奇哥,這部富含詩意與影像風格的電影隨著全球化議題,喚起我們的同理心。
導演於2008年又回到當地,攝製了原住民運用筆記型電腦所提供的Google Earth軟體來創造地圖,以達到紀錄文化傳統並監控森林盜伐目標的紀錄短片《弓箭2.0》。
這是一部當遊記和民族誌遇上加拿大猶太小子漫遊非洲文化「死者不死」的喜劇鬼故事。非人類學家的年輕導演追隨著人類學家的情人,踏上這段跨越喀麥隆最歡樂喪禮的旅程後,他和導遊成為朋友,而且對自己祖先的回憶揮之不去,在喀麥隆人的歡樂葬禮以及猶太人的傳統葬禮相互辯證中,導演不斷地思索著不同文化對於死亡的概念。
尼可是住在義大利西西里島巴勒莫省的繪圖師,從小跟自己的家鄉有很深的羈絆。尼可的靈感主要來自於一張站在塗鴉旁男人的照片,某個東西瞬間攫住了他:「皮德烈」幾乎要躍然於紙上。很快地,他計畫以圖像小說書寫皮德烈的故事:一個醫生多年來為了收集、分類、觀察地方風俗、物品、歌謠、故事、節慶等而不斷造訪西西里島。當尼可在路邊寫生,回到皮德烈成長的地方,總是深陷在彼得烈如夢似幻的回憶世界裡。
本片從家族與文化保存的核心議題,隨著東尼一起進行對自身文化的探索。母親死後,東尼與台灣親戚團圓,發現他的家族源自於一個特殊原住民文化的泰雅部落。然而,泰雅族和台灣其他原住民族文化都面臨了生死存亡的關頭。在這趟旅程中,與不同的人物會面帶給東尼很大的收穫。每一個新發現都為自己、弟弟和妻子開啟一扇發現台灣原住民族歷史、掙扎和獨特之美的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