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夢見蘭嶼 閱讀台灣

彭雁筠

因為影展的緣故,突然認識了許多蘭嶼人,或關心蘭嶼的人;因為這些影片,使我非常想去蘭嶼待上一陣子,與他們共享「下午飯的菜」,一起對抗惡靈,一起迎接飛魚的來臨,一起聊聊島上的大小事,一起躺在沙灘上聽浪觀星,聽他們說著屬於達悟的傳奇。

民族誌影展在五個專題中,規劃了「蘭嶼專題」,包含五部以不同角度「再現」蘭嶼的精彩影片。《蘭嶼觀點》是人類學者胡台麗於一九九三年完成並獲得當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作品,片中試圖用鏡頭探索自身的和島上達悟族人的迷惘與因惑。導演遊走在島上居民與外來者之間,藉三種身分的人與三個現象,來反映達悟族人與外來勢力交接後的矛盾與衝突。

《清文不在家》是流離島影系列的其中一部,敘述一個達悟家庭當長子離家至臺灣工作、生活後,家人如何排遣在島上的日子。導演郭珍弟的影像語言美麗動人,全片散發著一種散文式的舒緩風格。

《下午飯的菜》導演黃祁貿是蘭嶼氣象站的觀測員(一種用想像就很美好的工作),96年在全景學習拍紀錄片之後,回到島上,長時間的參與觀察,因而有了《下午飯的菜》的產生。黃祁貿同時也促成全景與蘭嶼的一段親密關係,在克難的環境底下,漸漸達悟人突破過去對攝影機的抗拒,漸漸蘭嶼有了真正屬於自己紀錄創作的影像。

《飛魚季》是由林建享導演的典型文化紀錄片。飛魚是達悟神話裡最神聖的生物,是生活中最珍貴可口的食物,達悟的曆法即是根據捕撈飛魚的季節而區分,他們建造大船,組織漁團,謹守繁複的規範禁忌,整個達悟文化可說是圍繞著捕捉飛魚而建立的,而「飛魚季」即忠實誠懇地紀錄這項達悟文化裡最關鍵的活動。

《面對惡靈》的希瑪妮芮是島上衛生所的護士,因達悟人根深蒂固對「惡靈」的恐懼,(在蘭嶼,人死後會變成惡靈,惡靈會招致厄運),因此,當人病重時,往往更缺乏照顧與關懷,獨自狼狽地面對可能的死亡,希瑪妮芮的善良,使她開始思考要用什麼方法改變族人的觀念,後來她參加了島上的紀錄片班,試圖以「影像」來努力,所以有《面對惡靈》的產生,這是她最關心的議題,雖然整部片的技術面不能稱上完美,但希瑪妮芮的影像的確使人震撼,在最黑暗的角落,瘦得皮包骨蜷縮在地上的老人,蒼蠅成群在附近飛繞……。整部片呈現出蘭嶼醫療上的困境,與一群人鍥而不捨的「面對惡靈」的過程。

這5部影片呈現出近年來的蘭嶼,它的美麗、它的哀愁、它的矛盾與它的改變,透過影像,我們深刻瞭解到,紀錄文化的過程多麼重要,多麼珍貴。

從蘭嶼回到台灣,民族誌影展有「島嶼連線-國內篇」的專題,六部影片,六種觀照,兼具「內部觀點」與「外部觀點」,多樣化呈現了我們所認識與不認識的台灣。

《天地平安》的導曹文傑,是個內外兼具的女知青,作品曾獲得許多影展的青睞。這部片特別的地方在於它並不刻意突顯地震後的悲傷面,反而呈現受創最嚴重的地區之一的東勢鎮,有一群人,樂觀(或必須樂觀?)地慢慢重建起自己的家園,當片中一位老榮民唸誦著寫給未過門的大陸新娘的信時,我們發現生活中其實還是有許多質素如愛情……,都是可以被灌溉,然後用來療傷的好方法。

《兩岸第二春》則記錄一對金門夫妻,一是廈門遺孀,一是金門鰥夫,歷經戰火之後,在不同政體之下結合的故事。前陣子因公視事件喧騰一時的導演董振良,以十餘年的時間,紀錄金門島的社會人文狀況,以獨立製片的方式跑遍大小影展,精神可嘉,叫他第一名。

由紀錄片學者李道明與排灣族雕刻藝術家撒古流共同執導的《末代頭目》,是一部呈現了很有價值的內部觀點與外部觀點的影片,在屏東縣三地門鄉,排灣族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矛盾衝突,其實也反映了所有台灣原住民族的困境。當「頭目」這個名詞變成遙遠的記憶,那我們的故事還剩下什麼可以傳誦?

曾文珍導演的《冠軍之後》非常可愛有趣,雖然片中穿梭一股對未來茫然的淡淡悲哀。得到冠軍的日子,有幾天?而冠軍之後,那永無止盡的操練,又有幾天?那都是昂揚的年少啊!片中的三位小男生忘了有暑假作業這回事,天真想著以後不打球就去當教練,不然就去釘板模……,在笑聲不絕裡,我竟有股流淚的衝動。看著他們忍受身心的煎熬,為了追求一時的榮耀,除了這背後值得討論的原住民教育或其他議題之外,我們也只能祈求他們別失去那真誠明亮的美麗雙眼吧!

《尪姨秋燕》記錄的是在台南官田平埔部落的一位三十五歲女子,自幼就被「阿立祖」(當地信仰神靈)選做附體,開始了乩童的生活。她有時是秋燕,有時是阿立祖,那是一種無法想像的生活(至少對我來說)。一具軀殼裡,有時住著二個靈魂,常常是秋燕對著攝影機說話,偶爾是阿立祖對著攝影機侃侃而談,突然意會到鏡頭另一邊,是一個未知世界時,那感覺頗難言喻。

《掌中舞春秋-台灣布袋戲》是一部精緻的紀錄片,這部片耗時三年,從台灣近代史切入,介紹布袋戲的流變與傳承,霎那兒時的記憶全都回來了:天公生日時,廟口的野台、爺爺的冰棒與板凳、我們最愛在後台模仿史豔文的豪氣……。從戶外搭建的戲台到家中14吋的小電視,布袋戲儼然現代台灣人的集體記憶,老師傅神奇靈活的手指,與絕妙的口白,是台灣人智慧的累積,一代一代,至今仍發光發亮。虞戡平導演的功力從劇情片至紀錄片依然不減,全片結構完整,敘事清晰,除了讓人跌入時間的長河裡,也像重溫了一堂精彩絕倫的歷史課程。

最近災難頻仍的台灣島,從921震災後就沒安寧過,土石流、颱風不斷,衍生一連串的天災人禍,餘悸尚未消褪,總是又得堅強起來重新面對下個挑戰。但其實最令人害怕的,是權力下台灣人的犧牲才無法彌補!所以我得說,來看影展吧!或許閱讀這些動人的台灣本土的影像,我們會開始有些希望,因為我們發現,在地的生命力,正源源不斷由此生發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