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莫亞那

Moana: A Romance of the Golden Age

二十世紀早期,英美國度並沒有作為名詞意義的「documentary」(紀錄片)的用法。不過,當約翰葛里森(John Grierson)於1926在紐約太陽報(New York Sun)上面,寫了一篇關於羅伯‧佛萊赫堤的第二部影片《少年莫亞那》(1926)的評論,他便用「documentary」一詞形容佛萊赫堤的這部影片。此後,在英語世界一種被稱作「documentary」(紀錄片)的新影片類型便宣告產生。

由於《北方南努克》一片的票房空前成功,派拉蒙公司特別提供資金,讓羅伯‧佛萊赫堤到任何他想去的地點,拍攝他的第二部影片。這次,佛萊赫堤選擇去大洋洲的沙摩亞島拍攝。1923年佛萊赫堤啟程前往沙摩亞島,並於數周之後住進在Savai’i的Safune村落,進行影片攝製。《少年莫亞那》一片便在如此機緣下產生。

1926年出品的《少年莫亞那》,以當地人的日常活動(煮食、漁獵與採集等)為重點,並以年輕莫亞那的成年禮儀式為影片主軸,企圖紀錄沙摩亞島住民的傳統生活與習俗。事實上,本片不只紀錄沙摩亞島民的日常生活,也呈現劇情化的莫亞那和他的家庭及其生活。而這種以創造性與劇情化再現某種真實的手法,紀錄片大師羅伯‧佛萊赫堤早在他的《北方南努克》一片中有很好的嘗試。

創作區域

發行日期(年)

1926

長度

85 分鐘

格式

16mm, B/W

導演

羅伯‧佛萊赫堤 Thumbnail

羅伯‧佛萊赫堤

被稱為「紀錄片之父」的大師羅伯‧佛萊赫堤是電影史中的一位傳奇人物。他是歷史上第一位將攝影機搬到遙遠冰冷的北極圈,拍攝當地愛斯基摩人傳統生活的人,《北方南努克》(1922)便是他成名的經典之作。佛萊赫堤視攝影機為「紀錄」生活的工具,強調真實場景、人物,拍攝時間等同於銀幕時間等概念,深深地影響著後世的紀錄片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