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推薦:2003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聞天祥 知名影評人 轉載自世界電影雜誌2003年9月號(417期) 由身兼紀錄片導演與人類學學者雙重身分的胡台麗所掌舵的「民族誌影展」,是個兩年舉辦一次的專題性影展。2001年首屆舉辦時,雖然遇到風災而被迫變更場地舉辦,卻反而因禍得福,得到相當的迴響,並與隔年舉辦的「紀錄片雙年展」,正好形成交錯輪流灌溉台灣紀錄片觀影土壤的重要影像文化活動。 訂於10月3日到7日舉辦的「2003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今年的主題是「遷徙故事」。「遷徙」是台灣島上各族群相當普遍的經驗,從山地到平地、從海邊到平原、從鄉下到都會、從南部到北部,都是許多先民的命運。然而這也幾乎是全人類的共通經驗。人們常因戰爭、經濟、城市文明等誘因,或受政治、社會變遷、生態適應等因素影響,被迫或出於自願地離開家鄉,遠走外地。每種遷徙皆呈現不同的發展形貌與獨特的歷史經驗,而本屆「民族誌影展」則非常清晰地透過「回顧專題」、「遷徙故事-國外篇」、「遷徙故事-國內篇」等不同專題,來比較歷史與當下、國內與國外的遷徙經驗。 其中,…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推薦:用心用力 鑄造和平時代的新世界──2003年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遷徙故事-島外篇」影片評介

謝世忠 台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 轉載自文化視窗2003年9月號(第55期) 楔子 「安土重遷」或許只是中國漢人的觀念傳統,也或許是全體人類甚至所有哺乳類動物的領域本能。換句話說,我家我土供給我最大的安全與福祉期望。然而,家鄉本國往往因時空或環境的意外變動,造成了個體被推往異地或不得不選擇離開的景況。拉高視野,顯微鏡照,吾人可發現特定族裔、社群、家庭、或個人,就常常在走進走出,離鄉念鄉。情捨難分之餘,令人稍感窩心者,就是世界多能納我。心力即使早已交瘁,生存希望之光依然燃耀在彼處。 2003年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入選的與遷徙主題相關的台灣以外八部影片,就溫馨兼帶犀利地直接間接告知上述情事。欣賞它們,心底時而靜沉,又時而騰翻。進入情境,閱讀其中的每一人每一物,熟悉之後,跑出來書寫,妳(你)會發現自己正在穿越界域的脈途上,理解一份遷徙之路的全新價值。 場景非漢中國 兩部中國來的片子,一是《學生村》,一是《阿魯兄弟》,前者是白族、僳僳族的故事,後者則敘述了三位…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推薦:移動是故事的開始與結束──2003年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遷徙故事-國外篇」影片評介

王嵩山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副研究員 轉載自文化視窗2003年9月號(第55期) 移動與遷徙有無數的理由。或因追逐工作、或因結婚成親、或因連天兵燹,或僅僅是因為流浪。移動與遷徙不止於單向的、或固定型態的。人的移動與遷徙有永不回頭的斷然,有近鄉情怯的歸來,也有藕斷絲連的來回。人生許多故事的肇始與結束,都因移動與遷徙開展各種可能。 人們外出工作,可以有多少收穫?是不是可以全身而退、平安回家?其實是不可預期的。臺灣是泰國貧窮地區人民嚮往的工作地點,目前泰國籍勞工高達十五萬餘人。泰勞來臺打工的美夢即使能夠達成,卻往往要付出許多代價。李道明的影片《離鄉背井去打工》,紀錄一九九八年桃園大溪「擎揚電子公司」倒閉關廠後,失去工作的五位泰勞參與失業勞工自救抗爭的經過。由於外籍勞工是靠借錢付高額仲介費才能來臺工作,「擎揚電子公司」積欠他們薪資與每月代為扣繳之儲蓄金,他們的生活頓時陷入窘境。有沒有追討到公道,不是影片的主旨。三位被遣返回國的泰勞,映照不富裕的泰國經濟社會,還是要去打工吧,不管是去日本、瑞…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推薦:跨入二十一世紀世界的新視窗

李子寧 國立臺灣博物館人類學組助理研究員 一 「第二屆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除以「遷徙故事」作為主題外,也另外選擇了參展的十三部影片組成「新視窗」的單元。這十三部影片,雖各有不同的主題,展現不同的風格,內容也跨越不同的區域文化,從臺灣、中國、加拿大、印尼、衣索匹亞、到澳洲、新幾內亞、及所羅門群島,但整體而言,亦不妨視作近兩年來國際民族誌影片風貌的一個集合,一個跨入二十一世紀後的世界觀點。許多在人類二十世紀後半開始浮現的議題或問題,如電子媒體、族群認同、同性戀、千禧年乃至臺灣的九二一地震等,在這些影片中都直接或間接地觸及,同時透過這些影片所呈現的生動而獨特的事例,更使這些議題在時空上獲得了更寬廣的關照。 二 對臺灣而言,一九九九年的九二一大地震可以說是世紀末最大的震撼。九二一不只是一場慘痛的天災,災後之重建更對臺灣社會與心靈形成重大的考驗。李靖惠的《森林之夢》所描述的就是一個九二一地震之後重建校園的故事。南投縣鹿谷鄉內湖國小在九二一之後面臨無法原地重建校園的困境,全校師生與熱心…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推薦:隨民族誌影片遷徙

胡台麗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 躺徉在太平洋懷抱中的台灣島近年並不安穩。經歷1999年921的大地震撼動,2001年9月中旬的娜莉颱風又為台北市帶來200年來罕見的大水患。我們兢兢業業籌備的第一屆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就在大水剛過、捷運癱瘓、許多街道仍滿目瘡夷的9月21日登場。原來預定的放映場地(中研院學術活動中心)與設在民族學研究所的影展辦公室都成了水電不通的災區,工作人員倉皇中打包遷徙到師大學人招待所。幸好洽得真善美戲院同意,迅速地將影展轉移到該地舉行。12位外賓皆如期到達,大批觀眾熱情湧入,參與了一個災變中誕生的影展。國際視覺人類學會會長洛夫‧胡斯曼(Rolf Husmann)與導演吉兒‧丹尼爾(Jill Daniels)返國後合寫了一篇文章,刊登於2002年4月出刊的今日人類學(Anthropology Today)雜誌。他們用了一個很特別的標題:「關於夢魘、漫遊、與奇蹟:第一屆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評介」(”Of Nightmares, Odysseys and Miracles:A Re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