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a5

鄂倫春族

內蒙古自治區與黑龍江省接壤處,大興安嶺白雪茫茫的原始密林裡,生活著以狩獵為生的鄂倫春族。每個小家庭住在樺樹幹和樺樹皮搭建的錐形小屋中,通常五六個小屋組成一個地域組織。獵場是公有的,出獵前會推舉年長有經驗的人為行獵長,負責指揮狩獵行動。滑雪板、樺皮船、馬匹是他們的交通工具。馬匹分屬家中各成員,尾巴上拴有紅黃布條的神馬是不能騎也不馱東西的。他們信奉的神有幾十種,「薩滿」是神與人之間的代言人,負責主持各種儀式。本片是中國大陸1957-66年攝製的15部「少數民族社會歷史科學紀錄片」中的傑出代表作,紀錄鄂倫春族的四季遷徙、狩獵生活與獨特的文化習俗。

a4

牧草

住在伊朗的巴提亞裏族人,五萬人帶著五十萬頭牲畜作季節性遷徙。他們穿過狂風怒卷的沙漠,用皮筏涉過奔騰咆哮的卡魯恩河,赤足翻越人跡罕至幾乎垂直的雪山,一路上險象環生。無數人命與牲畜葬身河水、掉落雪山,經過艱苦跋涉,終於看到一片夏意盎然的牧草。

艱苦卓絕的生存境遇和為生存而抗爭的頑強,狂風漫卷的沙漠,孱弱的少女肩扛著小羊,攀爬雪山…部落的人們為了生存被迫遷徙,遷徙如同一場生死之戰。本片為紀錄片史上的經典之作。

a3

癲狂仙師

《癲狂仙師》是一部關於宗教儀式的紀錄片。在20到50年代,西非盛行一種叫「浩卡」的儀式。參與浩卡的大多是來自尼日農村的移民,他們遷徙到迦納首都阿克拉市,這些農村移民大多從事勞力工作。

導演胡許被要求拍攝每年一度的浩卡儀式,信徒們在進行傳統的「浩卡」儀式時,會被許多與西方殖民勢力有關聯者以瘋狂激烈的方式附身。在儀式中移民者的心靈獲得釋放。

a2

非洲虎

這是三個尼日年輕人到黃金海岸歷險的故事。

阿朗是個牧羊者,伊婁是個打魚好手,達莫則是無所事事,只愛泡妞耍帥的小混混。他們共同的夢想就是效法前人,到黃金海岸闖天下。出發前,他們向村中各個巫師、神祇占卜,踏上這35天的路程,期間經過不同的村落、部族,看見各種奇異風俗、看見傳說中的大海,最後終於闖關邊界,到達夢想國度「黃金海岸」。

到了大城市阿卡拉,三人分道揚鑣,各自尋找工作,分別經歷不同的都市奇遇。小混混達莫在木材工廠得到老闆賞識,升為人人欣羨的工頭,有錢有閒、走路有風;阿朗到市集裡賣雜貨;伊婁去港邊當搬運工。一個月後三人依約會面,告別這個花花綠綠的大都會,帶著精彩的冒險故事回到自己的家鄉。這部「真實電影」的經典作品紀錄了如同「非洲虎」的年輕人的旅程與在都市叢林中的冒險。

a1

我是黑人

非洲各個大城市,每天都有從各地湧進的年輕人,來此找尋財富、實現夢想。但夢想畢竟遙遠,現實的生活必須面對,他們只能打打零工,過著沒有明天的日子,這群人被稱做「都市新型瘟疫」。

本片是幾個尼日青年在象牙海岸大城「阿比尚」日常生活的實錄。他們離鄉背井到大城闖天下,期望能賺大錢衣錦榮歸。然而複雜的都市生活,讓他們難以適應,最後還是只能開計程車、當搬運工、打零工…甚至無所事事。儘管抱怨日子不好過,這群年輕人仍一貫地樂天知命:工作、泡妞、打牌、祈禱、睡覺、作白日夢…。掙扎在繁華的大都會裡,童年時故鄉的美好回憶,才是真正歸不去的夢土。一群來自非洲尼日的移民,在象牙海岸的都市阿必尚從事勞力工作,他們在鏡頭前演出自己的生活,在真實中包含著虛構的夢想。

d13

王冠與我們作戰

時為2000年夏天。一群漁夫在米拉米契灣平靜的海面捕捉龍蝦。忽然間,一大群馬達船破壞了原本的平靜,對著漁夫猛烈攻擊,導致漁船翻覆,多人摔出船外。

受到攻擊的漁夫是加拿大原住民,來自艾斯堅努(Esgenoopetitj)的米馬克(Mi’gmaq)族人。發動攻擊的是加拿大政府的漁業署。加拿大政府為什麼會對一小群原住民發動近似戰爭的舉動呢?這項捕魚的權利受到高等法庭決議的保護。但他們出海漁撈時,卻遭到非原住民漁夫與政府單位的非難。正義會站在哪一邊?王冠是否與他們同在?

d12

親愛的,那天我的大提琴沉默了

2000年,美國大提琴家大衛‧達令 (David Darling),來到南台灣的深山裡,初次聽見布農族孩童純淨的歌聲,他深受震攝。「那一天,」他說:「我的大提琴沈默了。」兩年後,他返回這個原住民部落,心中蘊釀著一個史無前例的音樂計劃--用他的大提琴與布農族的歌聲開啟一場音樂對話。

這部55分鐘的紀錄片跟隨著大提琴家的腳步,完整地紀錄大衛在布農村落的歷程:錄音的過程、與當地居民與自然環境的交流與融合;導演以旁觀者的角度,誠實地呈現原住民、漢人、和西方文化的互動。在這裡,音樂是唯一的語言,藉由音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建立起一座堅實的友誼橋樑。透過色彩鮮豔的影像、清亮悠遠的音樂、與深沈內斂的情緒,影片再現了一個質樸的村落、一群和樂的居民、以及一場動人的東西方音樂碰撞。

d11

那幻像賞了我一拳

一個初民社會中的成員,一旦聽見自己的聲音可以重複被「播放」,感覺會如何?一旦了解可以抽離自身,看見自己的照片(靈魂)時,反應會如何?一旦他被訓練能操作攝影機之後,對該社會的影響又如何?「媒體」…作為20世紀最強大的媒介,是保存文化的工具,抑是摧毀文化的幫兇?

本片藉著與加拿大著名的人類學家艾德蒙卡本特的訪談,以他在60年代初所攝的田野調查影片,對照本片導演不同角度的反省,討論各種媒體進入初民社會,試圖紀錄原始文化資料的同時,與該文化所產生的撞擊。

民族誌與傳媒的界線在那裡?電影與照片對原住民有何影響?藝術與人類學、影片與文化有何關聯?本片訪談的主角卡本特打開了這個潘朵拉的盒子。

d10

森林之夢

1999年9月21日台灣發生百年大地震,南投縣鹿谷鄉內湖國小拆除半數毀損教室之後,卻面臨無法原地重建校園的困境,於是遷校到森林裡蓋一所生態小學的夢想逐漸浮現。內湖村百分之九十五的土地為台大實驗林管理處代管的國有土地,著名的溪頭森林遊樂區即在其中。在尋覓遷校用地的過程中,內湖村因為一直難以取得全國最高府-台灣大學代管的國有林地,而突顯百餘年來台灣特殊的土地歷史。

影片紀錄一所只有一百多名師生的小學校,一個位於山區的村莊,在受創的校園與家園中,師生與村民如何以創意的參與方式,共同編織構築森林之夢,如何鍥而不捨地實踐他們的理想。以及歷經九二一地震、桃芝風災重創的師生與村民,四年來與作者共同走過災難的心情故事。

美夢在通往森林的路上飄揚,而森林之夢是否能成真呢?鳳凰山下的小村落,牽掛著孩子的未來,而童年的成長記憶,正期待著…

d9

杜卡的困境

非洲伊索匹亞南部有個哈瑪族,這個族裡的男人可以一夫多妻。杜卡是五個孩子的媽,她最近陷入了情緒的低潮,因為她的丈夫娶了另一個年輕貌美的老婆。

杜卡急切想了解丈夫再娶的原因:是因為她太老了嗎? 還是因為她的慢性瘧疾,才想離開她?大老婆杜卡也想要了解這個沉默寡言,只有在憤怒時表達情緒的小老婆的心理。

這兩個太太之間複雜的糾結會如何解決?太太們之間的戰爭與衝突,丈夫與母親間的複雜關係,現今社會中的家庭百態,經由導演多面觀點的鏡頭,在這個非洲南部的哈瑪族社群一一再現。

d8

大酋長的葬禮

位於太平洋西南部的所羅門群島,屬美拉尼西亞群島,西與巴布亞新幾內亞,東南與瓦努阿圖隔海相望。早在3000年前已有人在此居住。1568年被西班牙人發現並命名。後荷蘭、德國、英國等殖民者相繼到此。1976年1月2日實行內部自治。1978年7月7日獨立。

1994年攝影小組拜訪在所羅門群島的大酋長,計劃為他拍攝一部影片。不幸地在1996年攝影小組重返故地,卻發現大酋長不幸因口腔癌身陷病床。雖然身染重病,但大酋長仍然同意被攝,以留給後代作紀念。

d7

給死者的信

千禧年即將到臨,信奉基督教的新幾內亞佳蕉村,陷入不安與焦慮。按照聖經記載:2000年救主將會降臨,大地將要傾覆,死者將復活。村民們擔心預言的災難會實現,死者會加害生者…各個教會都忙著解釋教義、安撫信眾。

20前到此做田野調查的人類學家安得魯,在千禧年前夕回到佳蕉村探望義父大衛一家,被視為「死去的祖先」回來了,紛紛託付安得魯轉交他們寫給祖先的信件。這些信件的意義,是期望能修復他們與祖先的關係,進而分享祖先們在天堂的富足。基於同樣的期望,村民們也積極加入在該地興起的無數教會。千禧年耶穌基督未如預言般地蒞臨,失望的族人會有怎樣的反應?

d6

傳習館春秋

1993年11月,中國中央樂團國家一級作曲家田豐自籌資金,帶領一群來自雲南邊遠農村的少數民族民間藝人,創辦了「雲南民族文化傳習館」,他們試圖以此來保護保存面臨經濟大開發而瀕臨滅絕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傳習館的經濟來源完全靠田豐個人向社會集資。2000年6月,雲南民族文化傳習館因陷入經濟困難和由此引起的糾紛而被迫解散。

本片詳細記錄了1997年1月以後,傳習館師生在館長田豐的帶領下,他們所進行的奮爭和最後失敗的故事;記錄了傳習館的興衰過程。展示了個人/群體與社會,理想與現實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和巨大的矛盾。

d5

爹爹與爸爸

本片探索了同性戀伴侶在領養小孩時,所遭遇到的個人、文化與政治上的衝擊。

四個男同性戀組成的家庭,每日面對不同的煎熬與挑戰。為了成為父親,他們必須面臨許多挑戰:保守派人士認為他們顛覆家庭傳統;大部分美國人認為母親是幼兒心理發展不可或缺的;甚至在社群裡,同性戀族群追求獨立與性解放,往往壓制了想要成為父母的渴求。

即便如此,成千上萬的美國男同性戀者還是自覺地做了這個決定:要成為父親!《爹爹與爸爸》引領我們走入男同性戀的父權社會,檢視另類家庭與其價值觀,社會性向與生理性別對於小孩成長的影響,並一窺現今美國家庭面貌的改變。

d4

媒體遊牧民

本片是「澳洲原住民廣播之父--賽德兄弟」的小傳。

60年代的澳洲,對黑人的壓迫與歧視相當嚴重,在「土著事務監察法」控制下,棕梠島原住民的生活苦不堪言。1957年島上人民終於開始抗議,進行罷工。一次拂曉行動中,賽德家的父親被貼上「搗亂份子」標籤,遭警方逮捕,被迫離開家鄉。這一對棕梠島兄弟也開始流離失所的日子。像大多數黑人青年一樣,他們只能做工、酗酒度日。

兄弟二人1981年參加澳洲原住民媒體協會,發現了廣播這項傳媒的力量。自此以後賽德兄弟像是遊牧民族,二十年來兩人在澳洲遙遠地區南北奔波、訓練人員,架設電台,創辦偏遠地區原民聯播網。他們的祖先從來沒有機會在這個國家發出聲音,現在終於有了!

d3

女巫醫印多.皮諾

印多.皮諾(Indo Pino)是個女巫醫。她住在印尼蘇拉威西島東部,是茂密赤道熱帶雨林中的瓦納族。瓦納族共有約一千六百人居住此地,並擁有自己的語言、生活形態與醫療傳統。

本片導演原先是帶著已拍攝好的影片來給印多.皮諾及其族人看,不料卻發現印多.皮諾病重。在其他巫醫的要求下,導演拍攝了印多.皮諾接受傳統療法的過程,並將自用的隨身藥品給她服用。印多.皮諾康復後重新述說之前其他巫醫以傳統儀式為她治療的過程,並將拍攝者給她服用的西藥,巧妙地融入巫醫的治療體系。

d2

光影中的旋律

達悟族的語言中,不見「音樂」一詞,但生活中又缺少不了音樂聲響。在達悟族的社會裡,無時不在的吟詠歌唱,是整體文化的一部份。音樂的展現「…並不尋求將聲音與愉悅耳朵之事相結合,他們的目標,只是單純的藉著聲音的媒介,來表達生活中的每一個層面。」

隨著影片中一首首由達悟人哼唱出的歌曲,觀眾也慢慢地進入蘭嶼人的音樂世界中,蘭嶼人的音樂經由代代子孫的承襲與創新,反映了他們累積數百年的社會發展過程。

與生活印象相結合的達悟族律動聲響,經千百年的持續傳唱,在耆老的記憶與創意中,是否仍能走向未來……

d1

月亮的眼淚

傳說古時候有兩個太陽,布農人熱得受不了而去射太陽。太陽被射中後變成月亮掉到山谷,被射中眼睛的月亮因為疼痛非常,便用手去捏石頭,石頭被捏成一個大大的坑洞,月亮的眼淚順勢流到裡面,那眼淚便永遠被保存了下來,不會枯乾。

東埔的Anu Takilulun從小聽父親說這故事,父親去世後他發現沒有其他人知道月亮的眼淚在哪裡,又聽說別的部落的人上山找尋都失望而歸,因為擔心自己年紀大了會走不動,Anu便依照父親生前的描述,出發去尋求Wuhaliton,找尋那傳說中月亮的眼淚。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嘻哈戰爭

身在現代美國社會的日裔青年真吾,發掘了一段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裔美國人在美生活的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珍珠港事件後,美國境內持續數十年反亞裔的種族歧視,甚至強迫當時在美的日本人住進拘留所,直到1988年通過了公民自由法案,才取得平反,美國政府也遲至當時才向日裔美人正式道歉。真吾以一首「珍珠港」嘻哈樂曲,探討他對歷史所做的深刻反省。

對於某些成年人而言,青少年無疑是完全不同的族群;他們有自己的語言、想法、音樂、生活方式。真吾打破語言、字彙的限制,重新組合、創造新意,透過這個藝術形式追尋人性的真實面。精闢的歌詞傳達了他如何「嘻哈」社會關懷,如何「繞舌」人性價值,並透過創作和演唱以了解他的祖國並尋求對移居國的認同。本片嘻哈風味十足,觀眾可透過歌詞,進入新一代美籍日本人的世界。

b7

學生村

在中國雲南西部的橫斷山脈深處,深藏著一個不為人知的特殊村落,居住在這裡的村民全都是大大小小年齡在六到十四歲的孩子,孩子們長年生活在這裡,是為了完成他們小學六年的學業。

這是橫斷山脈中部一個叫「天登」的地方。由於這裡山高谷深,山路崎嶇,而方圓一百六十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只有唯一的一所學校,所以,生長在這裡的白族、僳僳族孩子上學,不可能每天往返於學校和家庭之間,唯一的辦法只能是住校,可是學校又拿不出錢來建蓋學生宿舍和伙房,於是作父母的就在學校前的坡地上,為孩子們建起了一個個可供食宿的小木屋,久而久之,這裡就出現了一座擁有八十多所小木屋,三百多位小村民居住的學生村。

本片的製作人花了近一年的時間,深入到學生村中,以紀實的手法拍攝了孩子們的學習和生活以及他們的老師,向你講述一個個真實感人的故事,忠實記錄了當今中國偏遠貧困山區的人們對知識的渴望和追求。

b6

沉默之歌

莫罕阿巴斯巴蘭是一位庫德族作曲家,他於1986年被迫流亡到了蘇格蘭。全球約有兩百萬名庫德人流離失所,散居於歐美、中東各地。本片主角巴蘭因拒絕在慶祝海珊政權的會場上表演,而被撤離他在巴格達電視台的職位,時為1976年。他的友人,同是庫德人的電視導播席亞曼蘇里,寫了一首題為《我的歌將保持沈默》的詩,讚揚巴蘭抵抗海珊政權的勇氣。巴蘭在離開祖國前將此詩譜成曲,但直到2000年,這部影片的拍攝,這首歌曲才第一次有了表演與錄製的機會。

如同「沒有顏色的畫作、沒有形體影像的表演」,一首美麗的歌,若演唱的對象是要消滅自己種族的聽眾,再如何悠揚的樂聲,不如沉默、無聲。

b5

從鴉片到菊花

泰國、寮國和緬甸邊界的這片黃金三角洲以種植鴉片出名。當導演琵亞.荷姆魁斯特在三十年後回到這片土地上,他發現這片黃金三角洲已經遍植菊花。導演拜訪了許多三十年前他曾經來過的苗族村落,他急切地想了解為何這裡的村民要放棄種植獲利極高的鴉片,而改賣菊花。《從鴉片到菊花》一片表現出東南亞苗族傳統文化保存的困難,在經濟與政體的急遽轉變下,許多村民的生活方式有了改變,遷徙移居到其他的國家。

b4

阿魯兄弟

處在土地與人口發生尖銳矛盾景況中的阿魯一家,生活在風景如畫的梯田背影裡。千百年來,每當梯田新增一層,大山裡就新增一個哈尼寨子,便是哈尼人解決矛盾衝突的歷史見證。而今天,當梯田開到山頂,再開已沒有地方的情況下,阿魯及其同鄉的年輕人,便跟上了中國社會變革的浪潮,外出打工,尋求機遇。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本片真實紀錄了作為當下中國農民一員的阿魯,特別是地處邊遠少數民族的農民兄弟,由於知識、技能的準備不足以及變革時間社會發育不完全的原因,農民尋找出路的艱難,揭示了某些惡勢力對善良農民的傷害,展示了他們外出的原因,以及在困難面前樸實的心聲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追求與渴望。

b3

消逝的村落

東歐塞爾維亞的年輕人都移居都市,村莊裡的人口越來越少,幾近廢棄。村裡的人口也驟減…

本片的主角是一位孤單的小女孩。她沒有同伴,她是村裡唯一的小孩;在學校裡,她是唯一一位學生。荒蕪的村落裡只剩下過著舊式生活的老人家。小女孩的上學旅程是村人們消逝的隱喻。從家裡到學校,一路上的聲響、顏色、建築和來往的面容,都反應了現代社會的變遷。

b2

尋找雅各

十九世紀末的歐洲,戰亂頻仍,國家的政治邊界一夕數變。一個位於各國交界的北歐森林小村,同樣躲不過戰爭的侵擾;今天是俄國、明天是羅馬尼亞或捷克…是非對錯變得無可判斷,「國家」的定義空泛不可及。

本片藉由追憶一位已故烏克蘭盧森納戰士,檢視戰爭的殘忍及政治的荒謬與錯亂。寧靜山村裡,各個政治勢力曾在此較勁…俄國、德國、羅馬尼亞、匈牙利、捷克;來自各方的移民…盧森納、蘇達頓日耳曼、匈牙利、捷克、羅馬尼亞…纏繞著祖國回不去、家園歸不得的淒涼。謎樣的雅各在人們的言語中流傳,他到底是誰?本片特殊的結構安排鋪陳出戲劇性的結局,詩一般的影像節奏,像一首古老民謠,緩緩地迴盪在在北國的山林間。

b1

綠茶與櫻桃

1945年日本是個飽受戰爭蹂躪的國度,日本的人民生活在貧苦之中,他們用珍貴的和服換取生活所需的白米。澳洲也支援盟軍武力,但他們不能和當地日本女子通婚,但最終仍有六百多名澳洲士兵娶了日本女子,他們極力與澳洲政府周旋,在1952年後陸續帶著她們回到澳洲。

遠嫁澳洲的日本女子,她們如何在嶄新的環境中展開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會遭遇怎樣的挫折?她們如何面對異文化的衝擊?本片述說六位日本女子在二次世界大戰後嫁給澳洲士兵,她們在異地挑戰許多異文化的衝擊,努力重新建設屬於自己的嶄新生活。

c7

縣道184之東-交工樂隊菸樓唱歌

本片為台灣第一部抗爭音樂紀錄片,紀錄的對象是由都市返回美濃鄉間創作音樂的「交工樂隊」成員。他們在水庫議題暫歇之後,開始關注農民和農村議題,音樂形式也愈趨成熟。

現今台灣農村青年面臨了一個尷尬的處境:遷徙到都市求發展的青年,有離農離土的思鄉心情﹔但在泡沫經濟後回鄉的青年,卻不斷讓長輩趕出鄉外;而這些農村青年因為社經地位的困境,往往只能到東南亞尋找「外籍新娘」。影片中,外籍新娘談到了遷徙來台灣的心境,以及她們與交工樂隊合作,一起錄製專輯的過程。

鏡頭跟隨著樂手,進入交工樂團在家鄉美濃的生活,呈現了他們在舞台背後的面貌,以及在廢棄的菸樓裡錄音的過程。這五個身份各異的音樂高手,要怎麼聚在一起玩音樂?互動的情形如何?這些影像,都表現在這部紀錄片裡。

c6

來去大陳

一百多年前,大陳人的祖先從浙江省沿海追逐黃魚到大陳島;
四十多年前,因為國共對峙,來到台灣成為反共義士;
三十年前,因為想過更好的生活,偷渡到美國成為餐廳的主廚;
在這個新的世紀,愛冒險的大陳人,何處是下一個夢土?

兩岸開放後,回到家鄉的大陳人,發現大陳島已面目全非,連祖墳都被挖除,尋根的渴望破滅。而在美國生活的大陳第二代面臨身分認同問題,他們在美國被視為中國人,到中國被視為台灣人,回台灣又被視為外省人。大陳人到哪裡都不被認可的痛苦只能暫藏心底,為了給下一代更好的生活,只有咬牙繼續漂泊。

c5

看山的人-芎蕉坑之歌

芎蕉坑位於苗栗縣大湖鄉西北側,一個蔥鬱醉人的客家小聚落,居民仍過著傳統的客家生活,多以務農為生。由於傳統經濟型態的沒落,使得這個美麗山村的居民不斷外移,十幾年前,芎蕉坑尚有百餘戶人家,現在還居住在此的,僅二十多戶,其中大多數為老年人。

不過,留在芎蕉坑的居民仍保有著客家人勤勞作息、節儉持家的傳統美德。影片紀錄著村落中老人們的生活與鄉土的感情;他們談著對婚姻的看法、聊著在山中生活將近一世紀的人生體驗、在竹林間大聲地哼著山歌,他們自有一套生活哲學。山城的客家老人悠然自在地散發著山的氣質。

c4

離鄉背井去打工

台灣現今有超過十五萬的泰國籍勞工,台灣是泰國貧窮地區人民最嚮往的工作地點;然而,台灣的泰勞來台打工賺錢的美夢,即使達成,也都付出相當的代價--經濟的、家庭的、心理的與健康的代價。

1998年桃園大溪「擎揚電子公司」倒閉關廠,除了近百位菲律賓勞工與5位泰國勞工受到影響,也有一百多位本國籍勞工的生計與權益受到損害。由於外籍勞工是靠借錢付高額仲介費才能來台工作,工廠積欠他們薪資與每月代扣繳之儲蓄金,使其生活頓陷窘境。本片紀錄五位泰勞一個半月在台參與擎揚公司勞工自救抗爭,並在其中三位泰勞被遣返泰國東北部鄉下後,追蹤紀錄擎揚經驗對其家庭與生活上的影響,以及泰國農村和都市之經濟狀況與社會環境。

c3

我的強娜威

黃乃輝是一個腦性痲痺患者,表面上,他是弱勢者,但是他對人生的企圖心比一般人還要強。為了想要擁有自己的家,三年前,他不顧別人異樣的眼光,娶了小他20歲的柬埔寨新娘強娜威共組家庭,生下可愛的女兒靜慈,圓了人生的夢想。

但是,為了經濟問題,兩個人吵架的次數越來越多,強娜威想要幫助貧窮的柬埔寨娘家,黃乃輝想要保護自己的家,對丈母娘懷有敵意,一趟柬埔寨娘家之旅,讓他們的感情產生裂痕,丈母娘來台灣兩個月,又讓他們的感情雪上加霜。

黃乃輝、強娜威面對了一場跨國婚姻的激烈戰爭,這種戰役橫跨了性別、年齡、文化與階級的鴻溝,和平的契機有沒有到來的可能……

c2

想要有個家-城市邊緣部落

在汐止新台五線和北二高交會處,有個原住民村落,由花東地區來的阿美族人,為台北的新住處取名為「花東新村」。

青年們當年懷抱著夢想,從家鄉來到城市尋找出路,在連接城市與城市的空白地帶,他們暫時找到了可以安身立命的角落,於是娶妻生子,三年、五載住了下來。下一代在這裡漸漸長大,生活的負擔卻繼續加重,夢想依舊遙遠。

傳說中「家」的精靈是跟著主人共生共存的。主人一旦離去,精靈便在空洞的屋內憂傷的死去,而失去了精靈的護衛,遠在花蓮的茅草房舍,逐漸在風雨中頹敗塌毀。

「回不去了」阿美族人淡淡的說著。

c1

E.T.月球學園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衛星,太陽系第五大衛星,它的表面佈滿隕石坑、高山和平原,而且十分荒涼,是一個死寂的世界。我們望向星空深處,其實正在窺伺它的過去……』

籍貫河北、空軍士官退伍、正努力學台語的外省籍朱老先生,在一場京劇座談會上遇到了抗日戰爭期間中國第一號情報員「長江一號」,原本平淡的月球生涯剎時染起湛藍天幕;他開始到處跟朋友講述「長江一號」的英勇事蹟,口中這位「對中國最有貢獻的大人物」漸漸成為朱先生月球領土上唯一的地標。

「鄉愁」是一種基因嗎?會遺傳嗎?可以隨意移植嗎?可以集體瓜分或任意擇選嗎?會不會傳染?…愈是反覆逼問,就愈無法忍受被「鄉愁」排在外的不安情結。無所不在的「鄉愁」,可能都不是「鄉愁」。鄉愁,可能是三十年沒嚐過的家鄉菜口味至今仍未排出體外;可能是因為昨晚看了小津安二郎的電影而開始尋找十七歲的那件毛衣…

朱先生和「長江一號」的故事,呈現出另一種鄉愁,本片以幽默詼諧的方式重新詮釋這群意外被放置到台灣的新台灣人。至於「長江一號」是真是假,就留給觀眾評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