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嘻哈戰爭

身在現代美國社會的日裔青年真吾,發掘了一段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裔美國人在美生活的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珍珠港事件後,美國境內持續數十年反亞裔的種族歧視,甚至強迫當時在美的日本人住進拘留所,直到1988年通過了公民自由法案,才取得平反,美國政府也遲至當時才向日裔美人正式道歉。真吾以一首「珍珠港」嘻哈樂曲,探討他對歷史所做的深刻反省。

對於某些成年人而言,青少年無疑是完全不同的族群;他們有自己的語言、想法、音樂、生活方式。真吾打破語言、字彙的限制,重新組合、創造新意,透過這個藝術形式追尋人性的真實面。精闢的歌詞傳達了他如何「嘻哈」社會關懷,如何「繞舌」人性價值,並透過創作和演唱以了解他的祖國並尋求對移居國的認同。本片嘻哈風味十足,觀眾可透過歌詞,進入新一代美籍日本人的世界。

b7

學生村

在中國雲南西部的橫斷山脈深處,深藏著一個不為人知的特殊村落,居住在這裡的村民全都是大大小小年齡在六到十四歲的孩子,孩子們長年生活在這裡,是為了完成他們小學六年的學業。

這是橫斷山脈中部一個叫「天登」的地方。由於這裡山高谷深,山路崎嶇,而方圓一百六十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只有唯一的一所學校,所以,生長在這裡的白族、僳僳族孩子上學,不可能每天往返於學校和家庭之間,唯一的辦法只能是住校,可是學校又拿不出錢來建蓋學生宿舍和伙房,於是作父母的就在學校前的坡地上,為孩子們建起了一個個可供食宿的小木屋,久而久之,這裡就出現了一座擁有八十多所小木屋,三百多位小村民居住的學生村。

本片的製作人花了近一年的時間,深入到學生村中,以紀實的手法拍攝了孩子們的學習和生活以及他們的老師,向你講述一個個真實感人的故事,忠實記錄了當今中國偏遠貧困山區的人們對知識的渴望和追求。

b6

沉默之歌

莫罕阿巴斯巴蘭是一位庫德族作曲家,他於1986年被迫流亡到了蘇格蘭。全球約有兩百萬名庫德人流離失所,散居於歐美、中東各地。本片主角巴蘭因拒絕在慶祝海珊政權的會場上表演,而被撤離他在巴格達電視台的職位,時為1976年。他的友人,同是庫德人的電視導播席亞曼蘇里,寫了一首題為《我的歌將保持沈默》的詩,讚揚巴蘭抵抗海珊政權的勇氣。巴蘭在離開祖國前將此詩譜成曲,但直到2000年,這部影片的拍攝,這首歌曲才第一次有了表演與錄製的機會。

如同「沒有顏色的畫作、沒有形體影像的表演」,一首美麗的歌,若演唱的對象是要消滅自己種族的聽眾,再如何悠揚的樂聲,不如沉默、無聲。

b5

從鴉片到菊花

泰國、寮國和緬甸邊界的這片黃金三角洲以種植鴉片出名。當導演琵亞.荷姆魁斯特在三十年後回到這片土地上,他發現這片黃金三角洲已經遍植菊花。導演拜訪了許多三十年前他曾經來過的苗族村落,他急切地想了解為何這裡的村民要放棄種植獲利極高的鴉片,而改賣菊花。《從鴉片到菊花》一片表現出東南亞苗族傳統文化保存的困難,在經濟與政體的急遽轉變下,許多村民的生活方式有了改變,遷徙移居到其他的國家。

b4

阿魯兄弟

處在土地與人口發生尖銳矛盾景況中的阿魯一家,生活在風景如畫的梯田背影裡。千百年來,每當梯田新增一層,大山裡就新增一個哈尼寨子,便是哈尼人解決矛盾衝突的歷史見證。而今天,當梯田開到山頂,再開已沒有地方的情況下,阿魯及其同鄉的年輕人,便跟上了中國社會變革的浪潮,外出打工,尋求機遇。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本片真實紀錄了作為當下中國農民一員的阿魯,特別是地處邊遠少數民族的農民兄弟,由於知識、技能的準備不足以及變革時間社會發育不完全的原因,農民尋找出路的艱難,揭示了某些惡勢力對善良農民的傷害,展示了他們外出的原因,以及在困難面前樸實的心聲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追求與渴望。

b3

消逝的村落

東歐塞爾維亞的年輕人都移居都市,村莊裡的人口越來越少,幾近廢棄。村裡的人口也驟減…

本片的主角是一位孤單的小女孩。她沒有同伴,她是村裡唯一的小孩;在學校裡,她是唯一一位學生。荒蕪的村落裡只剩下過著舊式生活的老人家。小女孩的上學旅程是村人們消逝的隱喻。從家裡到學校,一路上的聲響、顏色、建築和來往的面容,都反應了現代社會的變遷。

b2

尋找雅各

十九世紀末的歐洲,戰亂頻仍,國家的政治邊界一夕數變。一個位於各國交界的北歐森林小村,同樣躲不過戰爭的侵擾;今天是俄國、明天是羅馬尼亞或捷克…是非對錯變得無可判斷,「國家」的定義空泛不可及。

本片藉由追憶一位已故烏克蘭盧森納戰士,檢視戰爭的殘忍及政治的荒謬與錯亂。寧靜山村裡,各個政治勢力曾在此較勁…俄國、德國、羅馬尼亞、匈牙利、捷克;來自各方的移民…盧森納、蘇達頓日耳曼、匈牙利、捷克、羅馬尼亞…纏繞著祖國回不去、家園歸不得的淒涼。謎樣的雅各在人們的言語中流傳,他到底是誰?本片特殊的結構安排鋪陳出戲劇性的結局,詩一般的影像節奏,像一首古老民謠,緩緩地迴盪在在北國的山林間。

b1

綠茶與櫻桃

1945年日本是個飽受戰爭蹂躪的國度,日本的人民生活在貧苦之中,他們用珍貴的和服換取生活所需的白米。澳洲也支援盟軍武力,但他們不能和當地日本女子通婚,但最終仍有六百多名澳洲士兵娶了日本女子,他們極力與澳洲政府周旋,在1952年後陸續帶著她們回到澳洲。

遠嫁澳洲的日本女子,她們如何在嶄新的環境中展開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會遭遇怎樣的挫折?她們如何面對異文化的衝擊?本片述說六位日本女子在二次世界大戰後嫁給澳洲士兵,她們在異地挑戰許多異文化的衝擊,努力重新建設屬於自己的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