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迦納百事達

Ryan

以前每次造訪倫敦,都會刻意騰出週末時間,去逛逛東倫敦的露天市集。很多台灣留學生喜歡稱那裡為「黑區」,因為那裡除了印巴人不少,更是非洲及加勒比海移民聚集之處。除了二手攤位上便宜的古董瓷器民俗藝品之外,向來最吸引我的就是一些黑人小販攤位上琳瑯滿目的錄影帶、錄音帶、CD及各類影視光碟。我常常會忍不住停下來,翻一翻那些外觀設計「聳」到爆,質感感覺很粗劣的影音產品,然後考慮要不要買一片回家研究研究,畢竟我這麼喜歡寶萊塢的歌舞片,似乎該偶而換個口味接觸陌生的非洲的東西。然而小販攤位上的非洲大眾音樂總是播放得太大聲,讓我沒耐心繼續考慮下去,最後還是放下了手中的片子,把省下來的錢拿去多買一個二手英國骨瓷杯。

在觀賞紀錄片《迦納百事達》時,我想起了在東倫敦黑人攤位上看到的那些影音產品。雖然我常常會下意識拿起片子看看,但每次小販職業性地問我要不要買時,我總是慌張地離開,而沒來得及研究那些片子究竟來自迦納?奈及利亞?或是其他非洲國家。那種感覺就跟我去黑人商店買非洲或加勒比海的調味料,往往因為店裡只有我一個「非黑人」而感覺孤伶伶的極度不安一樣。

那種「不安」是怎樣的一個心態,我從來沒仔細去研究過。然而透過《迦納百事達》,我似乎得到了一個不算解答的答案。或許孤陋寡聞如我,在觀賞陌生非洲影像的同時,也踏入了另一個未知的宇宙。那是繼純樸的伊朗電影、熱鬧通俗的寶萊塢電影之後,更煽情噬血、更草根直接、更粗糙廉價的一個影像世界。我們彷彿參與秘境探奇般,看迦納人先是四處收購廢棄錄影帶,「完全手工」改錄製上他們攝製的神怪恐怖類型片,然後一箱箱品質堪虞的錄影帶猶如賣膏藥般被流通到各大城小村,其風靡程度已到了隨便抓個路人甲都能模仿「非洲蛇男」人變蛇的招牌動作給你看的地步。沒有專業訓練,缺乏基本水準的製作環境,這群迦納的影視工作者橫向擷取好萊塢、寶萊塢及香港動作片的精華,再淋上充滿民俗風味的糖衣,完成了從製作發行到映演自成一格的奇特民俗體系。他們甚至比照全球電影工業的經營模式,錄影帶賣得好就開拍續集或前傳,無須擔心片子沒人買,只愁猛藥下得不夠多。

概述迦納影視環境交叉介紹九零年代具代表性的電影片段之後,《迦納百事達》就因為片長而草率地以樂觀的民族自信來作結,而無法更深入影視文化與迦納社經體系相互影響的脈絡核心。然而,《迦納百事達》畢竟消弭了我曾經的遺憾,提供了一個吸引人的入口,讓我有機會一探迦納電影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