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垃圾堆中的夢想

張雯勤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it’s a society on its own, and it has its own hierarchy.”

這是一部很簡樸而又深入、令人感動的紀錄片,它紀錄在東非最大的垃圾場(肯亞 Dandora dumpsite)營生者的生命故事。拍攝者Eriss Khajira本身就是在這個垃圾場長大的一位年輕女性,她樸實毫無炫技的鏡頭影像流洩這個特殊場域的生活世界,交錯地景的灰濛、髒亂,與四位主要報導人日常的憂苦與喜樂;而架構在這個地景與卑微營生者之下的是垃圾場複雜的階序組織,與組織運作的權力衝突和暴力。

影片起始於Eriss純真的夢想──讓自己成為一位影像導演,紀錄她所熟知的成長環境,與在這個極度貧困環境下仍然蘊含的生命力與夢想。拍攝時Eriss已搬離垃圾場,但她視那裏為她和無數拾荒者的根源。拍攝期間Eriss如同一位人類學家每日進出垃圾場,與這個場域不同的拾荒者一起翻撿垃圾、搜尋食物,並訪談他們生活中的點滴。在影片中Eriss的報導人包括Textbook(一位愛好知識,妻子正在待產的年輕人)、The Rapper(以垃圾場的故事編寫饒舌歌,並與垃圾場朋友一起唱跳自己的歌曲)、Goko(一位在垃圾場內養雞和豬的農人,也是一位社運者;他熱情組織垃圾場的營生者,為他們開辦借貸銀行與資源回收工廠,並且幫助他們向政府爭取在垃圾場的工作權益),以及Florence(一位有六個兒女的中年母親,其中一個兒子因與垃圾場的朋友吸毒喪失心神,最後失蹤)。

藉由聆聽(listening)與聲影收錄(recording)Eriss探索這些人的故事,描繪他們的悲苦、歡樂與希望。這些人是Eriss的朋友,他們教她撞球、唱rap,共同分享附近機場運送出來的殘餘食物。影像不時呈現飛揚的垃圾,與在這些垃圾堆中汲汲搜尋資源的營生者,包括人、飛鳥、牲畜。

Dandora垃圾場如同一個巨型的貧民窟,Eriss在影片中呈現出這個環境組織的複雜性、營生者之間的情誼、背叛與暴力問題。影片一開始紀錄幾位不同特質、網絡關係、性別與年齡者的生活,我們看到Textbook小孩誕生所帶來的喜悅、The Rapper的創作緣由與才華、Goko為其組織成員權益的積極營走、Florence面對兒子失業、吸毒的無奈與悲傷;縱使面對貧窮,我們仍然看見勇氣與希望。然而隨著故事的推進,Eriss慢慢觸及到自己沒有預料到的黑暗層面──垃圾場組織結構的複雜問題。

看似貧窮如一的營生者實際上屬於不同的組織,彼此之間存在著階序的分野與利益的糾葛;這些層級有大老板(有能力佔奪垃圾資源,聘僱勞工做垃圾資源分類、回收與賣錢)、警衛(受雇於大老板,負責夜間看守資源)和生手(只能在垃圾場翻揀食物者)。雖然一開始Eriss就掌握了這些組織分野,但他們之間的角力與殺戮卻是她所始料未及的。隨著Textbook的死亡(他先殺了人,而後被殺),與相關的流言,Eriss開始懷疑自己所看到、聽到、拍攝到的真實性,面對鏡頭Eriss承認無力處理潛藏在原以為熟悉的環境、人物故事下的黑暗糾結。

這部影片的重點不再於找出貧窮之因與提供有說服力的解決之道,它的可貴在於呈現一個拍攝者本身的探索過程。故事從淺近到深遠的進程不斷交錯個人與環境結構之間拉扯的張力。影片沒有炫麗的拍攝手法,但鏡頭是直接、真誠的;背景配樂穿插rap與傳統歌謠,生動呈現當地生活文化的混合與變動性。影片並沒有一個結局,許多未知與問題仍然待解。但就拍攝者來說,這個投入過程已幫助她完成階段性的夢想,以及繼續追求更大夢想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