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生動台灣 在地發聲

曾宏民
台大人類所博士班研究生

2007年「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選定以「在地發聲」(indigenous voices)作為本屆主題,便是期待能由在地的影片作品提供在地觀點並對外發聲,藉以創造內外間反省對話的空間。在影片徵選期間匯集了上百部國內外影片參與本場盛宴,相較於入選本屆影展「主題影片」的九部國外影片,針對國內上百部參展影片,因熟悉感反而更易陷入不知如何評選的矛盾掙扎,但最後因名額受限僅能評選四部影片作為本屆影展「主題影片」國內篇的代表。

本次入選的四部影片不僅符合本屆影展主題,更展現出在地平實的韻味,其中包括在蘭嶼長期記錄老人生活的護士張淑蘭,其作品《希‧雅布書卡嫩》將觀眾緩緩帶入蘭嶼老人生活的恬淡世界;而沈浸在人類學與田野多年的蔡政良藉由《阿美嘻哈》一片呈現都蘭村阿美族年輕人的文化生命力;《神氣家族》則是客家籍導演林曉宣自行記錄她美濃阿媽家的世界,平實反映台灣客家鄉間的信仰生活;最後則是導演劉吉雄從植物與人的關係來思考歸屬的問題,這讓《草木戰役》給予人耳目一新的視野觀感。

一、蘭嶼生命之歌

擔任本屆影展開幕片的《希‧雅布書卡嫩》是導演張淑蘭繼2001年《面對惡靈》後沈潛六年的作品,本片原名為《最後的別宿》,原本為繼《面對惡靈》再次記錄蘭嶼老人晚年搬遷到臨時屋生活的故事,但因後續拍攝過程所獲得的不同的生活體悟與成長,轉而呈現出截然不同於原初思考的《希‧雅布書卡嫩》一片。因此本片除了在拍攝、剪輯、呈現方式均有極大的進步,同時也為《面對惡靈》下了一個後續式的全新註解。

在蘭嶼,老人在喪偶、生病或是沒有行動能力之後,為避免自身被anito侵擾後的穢氣對家中造成不當的影響,會主動要求子女為他們搭蓋臨時屋,臨時屋常搭蓋在子女住宅旁邊或是附近,子女也可就近照顧或送飯,這也成為老人們晚年的最終居所。本片記錄三位漁人村與家人分開居住的阿媽,並從「吃東西」這件事描寫她們的日常生活,藉以呈現他們生活中的恬淡自得與不假外求的生命感受。所以導演經過鏡頭觀察老人的生活並去重新體驗蘭嶼文化的本質,而拍片的過程變成真實的生活過程,並反映在影像的平實與韻味上,這也讓我們真誠地感覺到《希‧雅布書卡嫩》中的老人們是隨著蘭嶼的節奏自在生活著,靜靜地享受著生活中不造成他人困擾的安樂,這正是蘭嶼人的生命哲學。如同阿媽為導演另外取名為「希‧雅布書卡嫩(沒有飯吃的)」便是代表著蘭嶼式內斂而謙遜的祝福之意,即祈禱著導演張淑蘭永遠都有豐富的飯菜可以吃。

二、都蘭村的遊戲歌舞團

歡愉的氣氛中,《阿美嘻哈》一片跳出了都蘭村年輕人的歌舞新世界,該片描寫著都蘭村「拉中橋」年齡階級,將戲謔的舞蹈創意帶入豐年祭舞蹈與生活的故事,筆者觀看本片時,感覺像身處台灣農村那種「鬥熱鬧」的心情與充滿生命力的活躍。導演蔡政良因長期在都蘭進行田野工作,已經算是半個都蘭的阿美人了,而該片所記錄的正是他所處的「拉中橋」年齡階級,這個階級的名稱是來自於中華大橋的落成,由此即可看出都蘭村與時俱進的變遷彈性。在《阿美嘻哈》一片中記錄村落中的年輕人將流行文化的元素帶入傳統舞蹈,創造在傳統脈絡下創新的表演型態,如豐年祭中撐著小陽傘的阿美三鳳表演、喜宴中新F4的搞笑演出,這種外人看似嬉鬧的遊戲式舞蹈,卻是他們讓老人家開心的方式與維繫年齡階級向心力的重要力量。

相較我們常見的豐年祭傳統舞蹈,對於都蘭部落而言「傳統」並非僅著眼於「形式傳統」以取悅外界大眾的價值觀,而是經由文化核心再創造以尋求延續文化的生命力,豐富且採借更多外來物質是文化成長必經的動態過程。所以擺脫傳統「資本主義」或「全球化」等沈重且焦慮的思考模式下,全片藉由年輕人豐富的創造力展現他們實踐文化的方式,也為文化的傳承尋找一個新的方向,而阿美式嬉鬧更成為他們文化詮釋的方式之外,為「階級認同」找到具凝聚力的重要力量,如本片雖隱約透露這些年輕人平常在外地為生活打拼所承載的艱辛,但是也反襯著想要回來部落參與「好玩的事情」的歸屬感,這份Amis的活力與自信甚至已轉化在日常生活的行動實踐。

三、跟神明作朋友

《神氣家族》是一部平實的小品之作,卻刻畫了台灣鄉間最真實的世界,片中真切地描寫著台灣民間宗教信仰與人們之間的緊密關係。本片導演林曉宣,意外在一次返回阿媽家中時,發現他們家中可賣錢的銅線被偷後,她的阿媽卻以「在神明的面前擲茭」的方式確認偷走銅線的兇手,這讓導演深感驚訝並開始記錄阿媽家中生活的故事。

彷彿台灣鄉下常見的家庭一般,但又有部分獨樹一格特質,片中的林家有著篤信神明的阿媽,喜歡購賣地下電台藥品的阿公,當乩童的嬸嬸、偶爾會神遊的叔叔及在民間神明信仰觀念教育下怕鬼的林家小孫子。經由阿媽問神的一些小故事,可以看到她對生活的無助、與困擾他許久的家庭問題,也得以理解神明何以成為她的心理諮商師,如片中一段長時間拍攝著阿媽躺在床上休息的鏡頭,淺淺地傳達了阿媽的哀傷與鏡頭背後導演的不捨。藉由本片舒緩且略帶趣味的呈現,由林家我們看到了人們最平實的生活需求與心靈信仰間的牽絆。

四、草木無祖國

相較於其他三部影片,本片的主角是與人們生活緊密相伴的植物,而《草木戰役》一片則是經由一則則人與草木的關係,如片中屬原生種的山棕、樟樹、刺桐,外來種的蕃薯、大花咸豐草、油桐和銀合歡以及難以分辨的台灣連翹、大王椰子,均訴說著一個個時代的故事。筆著隨著導演反覆思辨所謂原生和外來的認知與疑惑,畢竟在高喊保護原生種植物的同時,又有誰曾思索原生種和外來種的區別,「草木無祖國」一語道出這樣的價值區分是否具有意義,如同大王椰子般為日本殖民政府帶來的南國想像,這些區分包含了人們過多的想像,這應該並非隨著人們而旅行的植物所能決定的吧!

許多人觀看本片時應該會聯想到台灣的族群問題,正如筆者撰寫本文的時候,電視正播映著在總統府前藍綠對決的畫面,很好奇台灣的族群關係在生物學家的眼中又當是如何?環境對生命的承載是無私的,但生存空間的爭奪卻是所有生命所必須面對的,正如片中植物專家對銀合歡的防治作業一般,他們所防範的物種間生活空間的相互威脅,再造一種得以共生的環境,也許這能提供我們一項借鏡吧!

五、生命的禮讚

四則屬於台灣生命力的故事正如四首對生命的禮讚,卻也可能一個個發生在我們周遭而熟悉的故事,我們看到原鄉部落的朋友為文化的生命延續在嘗試,看到一個個刻畫台灣與植物間的歷史記憶,不過最令人感動的是我們也看到一位位記錄台灣真實故事的人們仍在努力著。回想筆者記錄《希‧雅布書卡嫩》一片的拍攝、剪輯時,才真切體會到他們是從生命去感受他們所記錄的對象,也認真學習著從在地的視野去觀察,正如筆者的報導人曾說過「拍片的過程中,那份靜靜的凝視卻是她感受最深的,那份等待的靜態凝視遠勝於我以往想要去急切地獵取某些優美的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