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靈山

近百年來,台灣這個島嶼,經歷過許多不同政權的統治,從荷蘭、西班牙、日本到現在的中華民國政府,各種外來政權在這個島嶼上留下的痕跡,唯有島上的原住民親身經歷過。在這個過程中,原住民一直處在被統治者的位置上,不僅自身文化發生改變,同時被賦予各種不同的稱呼,成為當代政權宣傳政績的工具,帶來大量的刻板印象及歧視。這部紀錄片的主角是一個太魯閣族的老人,藉由他的生活狀態與歷史記憶做連結,穿插資料影像為佐證,看見當代政策帶給原住民的影響及變遷。最後,從老人的狩獵過程,體現原住民文化的精隨,與「正名」的歷史做呼應,象徵其發聲權及主體性的回歸。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鍾肇政

2015年,作家鍾肇政就90歲了!

在臺灣,90歲的意義是:經歷2個國家、3種不同的政權、4種母語… 他筆耕不斷、著作等身,政權改變後,被奉為國寶…。

日治時代結束,原本以日文寫作的作家,一時失去書寫的能力,習得華語的鍾肇政,為我們寫下一段沒法被記錄的臺灣人民的故事。而如此磅礡的時代小說,其靈感來源卻正好見證生命的詭譎與幽默!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魯笠

東港,南台灣濱海的漁港,一個具有特殊歷史背景與祭典人化的鄉鎮。在東港人心目中真正在乎的是每三年舉辦一次的東港迎王平安祭典。透過祭典的舉辦,東港人展現出令人動容的凝聚力以及獨特的信仰價值觀。因為祭典,出外的遊子找到了與家鄉的連結。 本片藉由四個生命故事,由不同的角度切入東港迎王平安祭典,藉此拼湊出整個東港迎王平安祭典的當代面貌。樸實的鄉土風情與種種生命經驗將成為「魯笠」帽簷下最動人的容顏。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南光的眼睛

鄧南光先生(1907-1971),出生於新竹縣北埔鄉。 他是台灣四、五〇年代攝影界備受尊崇的領導者。他的攝影創作累積質量之豐富,在前輩攝影家中鮮人能及。本片從鄧南光先生的作品出發,照見了北埔過往的風土民情,並且隨著鄧南光鏡頭下的阿林姐(她被攝之時為一九歲的小女孩,於今已是一位九十歲的阿婆。)深入地看見今天的北埔與今天的影像發展。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那一片湛藍無垠的海洋

喇外的父親自喇外還未達學齡便上船擔任船員的工作,喇外從此只能每隔一、兩年隨母親自台東搭公路局金馬號到高雄港探望父親。這是阿美族人在40年代至60年代共同的命運。2013年4月,喇外帶著攝影機,藉紀錄6個阿美族船員的機會,自南太平洋一個美屬島嶼-波納貝,登上了來自台灣的海滿號遠洋漁船,随船出海拍攝圍網作業過程。為期二十幾天海上的拍攝工作,深刻體會了船員緊繃艱辛的工作與生活。到底,父親二十幾年的船員生涯,又是怎麼熬過來的?而隨導演上船拍攝的唯一伙伴,正是擔任攝影的兒子-馬耀喇外。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古諾楓之歌

古諾楓是古風部落舊名,布農語的意思是「遍生茵蔯蒿」的地方。卓楓國小的孩子們出生在這裡、在這裡讀書成長。部落規模不大,所以他們彼此親如家人;因為歌聲,所以他們四處比賽、表演,全國皆聞;全校只有 23人,所以他們始終面臨著廢/併校的焦慮。這是一個關於(多種意義下的)偏鄉,的故事。以三個學生(家庭)為主要拍攝對象,從他們的生活、眼中和話語來串起卓楓國小與古風部落的現況和故事;關於布農族、關於部落遠景、關於大家對教育的想像、關於孩子們的歌聲,關於幸福。 即使,發生在學校周圍的事情一場又一場、人們來來去去、節慶過了又來,時序走過了冬天春天,校園裡的老楓樹度再次茂密,孩子們將在夏天畢業。唱歌對他們來說,已經是一件不只是比賽的事。他們在走路的時候唱歌、在排隊的時候唱歌、在山上和家裡,他們無時無刻的在這裡和那裡,都大聲唱歌。歌繼續唱過了一首又一首,卓楓仍然在這裡。幸福其實就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