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丹麥一個人口稀少的漁村,在二十幾年來泰國人口竟有連年成長,追根究柢是一位名叫Sommai的女性當初在芭達雅從事性工作時與現在的丹麥丈夫結褵,然而透過Sommai生活穩定,她漸漸發展一套可以透過自己的特權幫助其他泰國婦女來到丹麥尋求更好生活的方式,成為這個漁村孤獨的勞工階級單身漢與這些泰國偏遠地區女性之間的「媒人」。
先不要誤會這是一個美化描述一位人口販子的紀錄片,這是合乎常規的婚姻締結,且Sommai所安排的「相親」是具尊重、安全的,這部片的重點其實是擺在探討將人與人之間的親密聯繫在一起的複雜性是什麼,這部紀錄片橫跨十年,涉及到的議題不僅是婚姻關係,還有移民適應、權力階級、貧窮生養、家庭暴力以及歲月遞嬗會帶來的瞬息萬變,很多鏡頭的話外之音會使人不忍卒睹或充滿同情,我只能說導演很貼心地選擇用溫柔的筆觸呈現這部紀錄片。
此外Sommai只會幫助大約24歲以上的的泰國女性,最好是那些曾結過婚或曾在婚姻中遭遇不幸的女性,她不會強迫更年輕的女孩,並且她會仔細審視這些要進行跨國婚姻的兩人是否能夠具有相當程度的決心能夠走到「婚姻」這一步,紀錄片橫跨丹麥以及泰國兩地,並在丹麥小漁村潔淨的公寓住宅、整齊的街衢巷弄與芭達雅紅燈區或是那些泰國女性的紊亂成長環境進行相比,很多鏡頭裡外的感觸都指向新型態的家庭樣貌以及脫貧的新可能,但又可能對普世對「愛」發出挑戰,那些受到性消費吸引而來的歐洲男性以及提供性需求的泰國女性提供了議題探討的舞台,那些孤獨的靈魂在此相會。
或許還是有觀眾認為這不過是淡化版的「賣身」,但對於更為複雜的泰國女性所面對的暴力和威脅,Sommai提供的不過是一種她能做的選擇,更何況因為丹麥政府規定必須聯姻達到七年以上才能夠獲得永久居留權,但是離開原生環境對於這些泰國女性來說非常重要,這是一條提供「真正機會」的道路,因此這條路是否是光明正大或是合乎道德,根本就不重要,我在觀影的過程中,非常喜歡看著片中的人互動的模樣,即便兩人一開始因為語言障礙而感到尷尬,但是到後面找到共同點時,或許尊重和愛就慢慢滋長起來了。
其中與這些婚姻或泰國女性所能帶來不同的思考段落是,一名在泰國已經有個十二歲男孩的媽媽,在確定要嫁到丹麥之後,也把孩子帶來丹麥生活,時間推移,十八歲的他仍然不適應丹麥的生活,最後他應徵到在哥本哈根的工作而必須離開現在的家,離開故鄉到了異地,卻又在異地與家人離散,這其中涵括各種學理的論述交織,卻在片中取得感性的理解,讓我對這部片有更高的評價,即便這並非導演所能預料的發展。
這部片給習慣於自己周遭生活的觀眾看到對於人類親密行為的新視角,但他們即便不那麼「一般」,但就跟任何一段長久存在的關係一樣,是需要妥協、奉獻的,若是親密關係要長久有一個公式,愛或許是決定因素,但是卻不是唯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