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國內入圍揭曉、活動售票記者會 現場報導

家的變奏與新視界
國內外37部 跨越族群、階級、性╱別與文化的影像交流

  

第三屆「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由台灣民族誌影像學會主辦, 將於94年9月30日至10月4日在台北西門町真善美戲院舉行。影展主席胡台麗特別指出,「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於2001年創辦,為亞洲第一個國際民族誌影展,定位為雙年展,每屆影展之次年進行台灣全島之巡演。2005年影展活動由行政院文建會、新聞局、原民會、教育部等單位指導與贊助;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國家電影資料館、法國在台協會、加拿大駐台北貿易辦事處等單位協辦。

記者會現場國內入圍導演群集,主辦單位特別準備了別出心裁的DVD ,包含了此次影展所有影片剪輯而成的精彩預告片,以及影片之入選證書,頒發給所有此次入圍影展的導演。

在記者會上,影展主席中研院民族所胡台麗研究員表示,2005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的特色是密集連續放映多達37部影片,不僅題材內容豐富,並有多部國際影片參展,影展期間有將近一半的入圍國外影片導演獲邀全程出席觀賞影展與參與活動,且每部影片放映時均搭配中英雙語字幕,亦規劃多場映後座談,讓導演能與觀眾面對面溝通,以期能確實達到台灣與國際接軌,導演與觀眾交流的目的。

而本年度影展主題「家的變奏」為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懷,呼應現今社會上形形色色的家庭型態,另外,亦規劃「新視界」系列以收納不同主題的精彩作品。「導演專題」的規劃則是歷年影展的特色,介紹重要民族誌導演John Marshall以及David & Judith MacDougall的經典作品。

教育部政次范巽綠致詞時肯定影展活動在提昇國際觀點、開闊視野與促進多元融合方面的努力。范政次並表示,有別於強勢好萊塢影片,民族誌影片保留人類真實的情感,特別是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在影展舉辦次年均藉由影片全省巡演的活動將台灣帶入國際視野,並將關懷多元文化的理念推展深入各地。這與教育部目前試圖藉由「性別無界、親子多元」活動的推廣,轉變性別與親子的刻板觀念,理念一致。

文建會二處李戊昆處長發言肯定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呈現了世界各地風俗各異的人地關係,國際化的規劃除了有助國內外導演交流,更提升台灣藝文界在國際的地位。除對影展活動表示肯定外,李處長亦站在教育的立場期許影像藝術的魅力能將每部精彩影片的訴求完整傳遞予觀眾。
原民會汪秋一處長代表主委出席致詞,表示台灣是多元多文化的寶島,此次影展入圍影片作品不僅質佳,尚包含多元的主題,富含教育、文化、藝術與歷史的意義。民間單位辦理大型活動並不容易,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能在經費與人力有限的狀況下,舉辦如此豐富具規模的活動,除了有助於台灣本土傳播人才的培育,更廣邀外籍導演的參與,與國際友人充分合作,值得政府各單位與民眾的大力支持,希望入圍的精彩原住民議題影片也能有機會於16頻道播放。

法國在台協會媒體事務專員羅宏致詞表示,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的豐富主題反映了現今社會文化多元的人文景象,也符合法國在台協會向來支持的多元文化融合的理想。本次影展入圍作品中包括兩部法國影片「追憶賓杜特.達」、「漫遊吳哥窟」,希望能藉由影像傳播的魅力促成中法文化的交流。

加拿大駐台北貿易辦事處活動企畫經理陳雲表示,2005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有三部加拿大影片參展,包括「綁架新娘」、「我們還剩下什麼」、「我是伊奴克人,我還活著」三部影片各有特色,希望能透過影展活動將世界各地不同的人文景象呈現在觀眾面前。

國家電影資料館高肖梅組長代表館長出席肯定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的專業與代表性,並表示2005年度入圍影片除了反應社會的變遷,也保留了人與社會的感情。在商業片環伺之下,民族誌影片呈現真實情感的特色值得被保留,藉由影展活動的舉辦培育新人才的的努力亦值得肯定。

本次影展策展人林文玲教授則介紹,本屆影展之主題為「家的變奏」,希望從跨文化的角度,透過影像作品,描繪出不同地域的人群所呈現的多元與差異。並由各種角度切入家與家庭成員的觀察,從「家」的各種主題來看世界。總計影展期間,將放映來自世界各地與台灣本土的三十七部入選的精彩影片。為了能讓主題和影片更能被理解,影展單位特別將所有影片劃分為,『家的變奏』、『新視界』兩個系列,以及「主題導演」、「異地之家」、「家的偶然」、「家家看」、「原地觀點」、「人權與生活主張」、「交迭的新舊住民」等七個單元。

林文玲特別提到,今年影展的「主題導演」單元中,邀請到民族誌領域裡重量級導演John Marshall以及David & Judith MacDougall的作品。其中包含John Marshall記錄喀拉哈里地區布希曼人生活的三部經典作品以及David & Judith MacDougall合作拍攝的民族誌影片,探討肯亞圖卡納族(Turkana)社群生存、一夫多妻文化的議題,和記錄迴避亡靈的開屋儀式的《爸爸,請你好走》。

而在「異地之家」單元中的兩部影片《追憶賓杜特o達》和《綁架新娘》以影像鉤勒與台灣社會迥然不同的家的型式,展現不同地域的家庭關係與婚姻親屬制度。還有因性╱別而產生變化的各種型態的「家」的故事,挑戰傳統觀念中的家庭想像的『家的偶然』單元。有描述男同性戀伴侶求子的酸甜苦辣的《父性本能》;介紹巴基斯坦跨性人的自我追尋《我的美麗與哀愁:巴基斯坦的跨性人》;首度初探台灣老年男同志時代的秘密的《無偶之家往事之城》以及《黑吉米》藉由一位混血變裝皇后獨特的生活方式,展現性別的另類角度。

在「家家看」單元中,聚集了拍攝有關家庭成員之間關係和變化,因各種特殊因素而結合的家。《我親愛的孩子》藉由家庭性暴力受害者弒父的社會事件出發,讓觀眾理解、思考與重新反省家庭的價值、女性的身體與親子關係。《黑猩猩的家》挑戰了人與動物的傳統關係。《謝婷與她的歌》、《飄洋過海的家》紀錄一群新移民女性在台灣組織家庭的故事。

「原地觀點」單元的入選影片特色是均由在地的觀點出發,記錄周遭的生活與變化。《是誰殺了塔克雅》探討殖民地律法與原住民文化交織而成的家族歷史。《我是伊奴克人,我還活著》紀錄魁北克伊奴克族青少年,面臨嘻哈音樂與傳統狩獵儀式之間尋找自我認同的挑戰。《Kimbo匆匆》聆聽台灣原住民民謠教父胡德夫如何用歌聲唱出原住民不公義的處境。《關懷高砂情》重啟我們對日據時期台灣高砂義勇隊的關懷。《祖先的小米》紀錄泰雅族北勢群的長者和年輕的文化工作夥伴如何復振古老的小米農事祭儀習俗。

「人權與生活主張」單元中,將放映多部從世界各地不同的議題出發之影片,探討家園與流放、宗教與政治,以及人權與希望等問題。《我們還剩下什麼》觸及西藏宗教自由與人權危機。《62年與6500哩之間》記錄一名關懷政治的台灣女性生命的故事。《簡單的生活》則挑戰傳統非男即女的性別劃分。閉幕片《心子》則真實呈現了小喇嘛在寺廟裡的生活與學習、歡樂與淚水。而在「交迭的新舊住民」單元中,三部入選的台灣本土影片分別從不同的人、事、地、物探索人與群體、環境間的關係。胡台麗導演的《石頭夢》記錄不同世代,由外省老兵、原住民,閩南與客家人所組成的新移民聚落的生活紀事。《城市農民曆》呈現現代農民除了自然所給予的考驗,還得面臨環境中的人事變遷。《外傘頂洲的故事》描述外傘頂洲沙洲流失與居民面對生活環境變化時,所展現出的強韌生命力。

同時,配合影展特別規劃「民族誌影片係蝦米碗糕?」座談活動(94/9/17,下午二時於台北之家),將藉由串聯不同時期的民族誌影片,搭配策展人林文玲與影像工作者謝仁昌的解說與討論,從民族誌影片的主題、技巧、風格上的轉變,到拍攝者與被攝者的關係、攝影切入的立場等,進行全面的回顧。

 

「2005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預售優惠票卷,於9月起開賣。預售票點為:兩廳院售票網;萊爾富門市、誠品書局、Fnac法雅客等以及真善美戲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