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墟》

這是一部極具詩意的非典型民族誌影片,大量的固定鏡頭雖然限縮觀看者所能觀察的內容,但導演似乎就是要這樣挑戰凝視者預設的權力地位,被觀看者可以任意移動,鏡頭也一直在失焦邊緣,但導演也維持住該有的自我攝影美學,光從電影製作的鏡頭語言來看,就已經揭示本片的核心,即對歌墟文化裡的愛與自由致敬,並對特定文化霸權的傾軋發出強烈的抵抗心情。

其實這部短片的全球首映是在青藏高原上的青海省西寧市,那裏每年七月都會舉辦一場名叫「FIRST青年電影展」的影展,其影展宗旨是為了重點發掘精彩的青年處女作及其作品的發展方向可能,但因為獨立電影的性質以及追求表達自由的風氣取向,許多入選影展的電影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容易觸動中國政府的敏感神經,原先這項影展是在北京舉辦,幾經波折才確定在西寧,所以能夠入選於影展播映的電影,都有一定程度撒野個性的情感展現,而這部描述壯族歌墟文化的短片,本來可以刻板為商業化的文化介紹紀實影片,但在導演的特殊關懷下,既呈現了「歌墟」的文化模樣,也以此作為抵抗,瞄準現代化如何影響鄉村的生活處境。

要做這種離經叛道的內涵是需要非常節制的,否則觸摸到官方的逆鱗甚至不會只有落到影片禁播的結局而已,這點在這部片有所展現,如同前幾段所述,固定鏡頭的擺放削弱觀看者的凝視權力,而且沒有主要敘事的章節式編排,都能清楚感受到導演像藉由這樣非主流的拍攝方式,去向一般電影製作方式進行挑戰,這樣才能與片中對現代化針砭有所迴響,如同導演在一次訪談中便說此片「是一部主觀的紀錄片,一部民族誌的藝術電影,一部沒有解說的散文電影,一本散落的即興詩集,一首支離破碎的山歌」。

沒錯,因為現代化物質影響價值觀後,支離破碎的歌墟還能有對愛、平等、自由有濃烈情感的召喚,反而讓接近片尾指涉房地產業者一本正經講幹話所代表的,也就是現代化的井然有序更顯得虛偽做作。

觀眾會試圖在鏡頭中找到對歌墟文化的各種想像,如同導演很在意商業操作把壯族歌墟平板化,在主流媒體形象上大都是穿金戴銀,卻只會唱一首歌,或許對台灣觀眾來說,對壯族毫無概念,但如果換成台灣原住民族,台灣漢人時常會將對於離自己最近的相對弱勢族群有著莫名奇妙的想像,而這樣的想像與現代政經文化交織之後,不只漢人,連原住民都會將自身文化給「他者化」。

片頭片尾都是以車站場景作為呼應,也描繪了一個鄉村地區勞動力外流的模樣,這其實也是全球性的警鐘,現代化的觸角延伸之廣,迅雷不及掩耳,而這裡頭想對政府表達的寓意也就不隱諱了。

影片

02

歡墟

「歌墟」是壯族地區的山歌集會,曾經廣為盛行。它通常圍繞宗祠或龍樹進行,其間,男女相約而至,即興作詞,你來我往,對唱萬物。

傳遞的山歌開啟了一次遷徙。攝影機沿途抵達了不同的歌者與集會,流轉於鄉土與城鎮,尋找著歌墟散逸的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