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EFF 2021—10月1日至10月5日

後疫情時代的複數新日常 民族誌影展20週年售票開賣
邁向20+經典國內、外焦點導演
首創Podcast頻道熱烈開映!

疫情之下的新日常生活樣貌,究竟會如何實現?堂堂邁入二十週年,亞洲地區知名度最高、歷史最久的「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將於10月1日-10月5日在真善美戲院登場,再度與觀眾用影像對話。8月31日起在兩廳院文化生活OPENTIX開始售票!透過影展的影片展演,讓臺灣觀眾有機會認識世界各地的人們所遭遇的處境與故事,提供各種生命經驗。期待能與臺灣觀眾一同探索、共學文化的多樣性,體悟全球人文資產的豐沛與多彩,從而反思臺灣當前面對瞬息萬變的處境,可能的因應方式。

2021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的關懷議題定調在:「新日常(New Normals)」。本屆影展主題是由研究流行文化與大眾媒體的人類學家、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司黛蕊(Teri J. Silvio)構思而成,內容聚焦在呈現全球新日常處境下各地人們的多元反應。為了表達人類學研究視角對主題的多義性與多貌性詮釋,她還特別將英文中大家常說的“New Normal”加上s,彰顯新日常的複數存在。

本次節目單匯集九大主題35部作品,從來自世界各國競爭激烈的近千部民族誌影片中脫穎而出,探討主題包括:「國內外焦點導演」、「越界新日常」、「跨文化相遇」、「發展為了誰?」、「次文化創作的新日常」、「音樂:傳承與創新」、「大自然與超自然」、「療癒與教育的技藝」、「性別新日常」。除了評選入圍的近兩年新作之外,策展人司黛蕊為了環扣「新日常」的關懷,特地邀請全球六部不限年份的經典影片來台映演。

其中包括:德國導演伊莎‧威林格(Isabella Willinger)榮獲「馬克斯-奧菲爾斯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的《嗨, AI》,探討人工智慧日常化。葡萄牙導演荷西‧菲立‧科斯塔(José Filipe Costa)拍攝的《紅色性解放》,則是描繪歐洲左翼文化及女性主義、性解放、公社形式生活。英國導演亞當‧詹姆斯‧史密斯(Adam James Smith)討論在北京郊區一處以美國西部風格為設定的《美國村》,是關於在中國的人造理想世界。韓國導演金素榮(Soyoung Kim)的《流浪之聲:高麗阿里郎》傳達的是離散的民族認同,以罕見的錄像檔案作為一項證據,見證了不公不義和悲劇,同時也是記錄著改頭換面的倖存者生存宣言。

愛沙尼亞導演泰耶‧托米斯圖(Terje Toomistu)的《蘇聯嬉皮》,呈現嬉皮次文化,這趟穿越時空的旅程深入迷幻的地下世界。法國導演亞歷山大‧伯曼(Alexandre Berman)與奧利維爾‧波萊特(Olivier Pollet)的作品《我們的島叫奧菲爾》則是一首詩意而戲劇性的頌歌,表達了對自由、文化和主權不可磨滅的渴望,揭示了二戰以來太平洋地區最強烈的衝突,展現出有形和無形的殖民鏈,以及奧菲爾島原住民族捍衛主權的抵抗。

本屆影展適逢20週年,因此國外焦點導演的選擇上,策展人及策展團隊特別選映加拿大因紐特族(Inut)國際知名導演扎‧卡里亞斯‧庫努克(Zacharias Kunuk)20年前拍攝的《冰原快跑人》互為呼應。該片在2001年首次入圍坎城影展,隨即獲得「金攝影機獎(Caméra d’Or)」的最高榮譽,之後獲獎無數,也代表加拿大競逐奧斯卡金像獎。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影片是以紀錄片為主要類型的民族誌影展少數放映的劇情長片。20週年重現世界原住民族電影史經典鉅片,機會難得。不僅如此,也將同步放映扎‧卡里亞斯‧庫努克導演最新力作紀錄片《諾亞‧皮加圖克的一天》今昔輝映。

至於國內焦點導演的選擇,則是一位當了20年阿美族義子的客家人蔡政良(Futuru C.L. Tsai)。蔡政良是具有「客家子弟,阿美義子」特殊身份的人類學家斜槓導演,他來自以「阿米斯音樂節」聞名的「都蘭國」。本屆影展特別選映三部蔡政良導演的作品,其中包括:獲得「大衛.普拉茲媒體獎」、「美國史丹佛大學嘻哈影展」的阿美族紀錄片《阿美嘻哈》;帶著高砂義勇隊後代回到巴布亞新幾內亞戰場拍攝的《高砂的翅膀》,敘寫阿美族流傳的讓靈魂乘著翅膀回家的神話;以及《返潮彼時的生與死》,入選「2021英國皇家人類學影展(RAIFF)RAI & Marsh短片獎競賽單元」,也將在本屆影展中放映。

臺灣民族誌影像學會長年來以文化紀錄影片的放映推展,創造多元的空間與意見交流的平台,具體實現了跨文化溝通的經驗與模式。2021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以「新日常(New Normals)」為主題,表達我們身處於巨變的時代,面對疫情的擴散、極端氣候變遷、威權主義的興起、和前所未有的大規模群眾抗議行動等,都迫使每個人去面對未來必將與過去不同的事實。然而未來究竟會如何不同?!在本屆影展中,我們希望能聚焦於想像、創造、或適應新生活方式的作品;無論是被迫或自發的新日常生活樣貌,究竟會如何實現?!本屆影展主題包含人們面對環境的急遽變化、難民或移民適應新社會文化時的處境、行動者嘗試建立新社群的替代方案、原住民族人或其他少數族群嘗試恢復傳統或創造更永續性的生活方式、新身分認同的創建、以及新科技的適應或發明等。

除此之外,民族誌影展多年來強調鼓勵台灣本土優秀的影像創作者,並提供映演平台,因此本屆入圍的六部臺灣導演精彩影片包括:蘭嶼達悟族張也海‧夏曼導演的《Che’lu》,以「追溯、找尋」的概念,呈現過去被殖民的南島民族Che’lu透過造船、航海,尋回族群認同,藉此面向去探索台灣原住民族自我的定位與認同,找到屬於他文化裡的靈魂與航路。排灣族的撒舒優・渥巴拉特導演作品《masan caucau成為真正的人》,探討原住民族的實驗小學,努力在當代教育環境中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民族課程,來看見當代的族語復振及民族教育的重要。

原住民族電視台林名遠導演的《Ta’u存在》,入圍「2020年電視金鐘獎」,以脫離文字框架的模式書寫原住民族的歷史,人一直存在著,也意味著臺灣歷史重新定義的開端。太魯閣族余欣蘭導演的《Mgaluk Dowmung正要連結銅門—銅門家族的故事》打開通往傳統的大門,透過影像的轉譯把族人聚集在一起,敘述太魯閣族的轉變與工藝。公共電視台吳星螢導演的《斜坡上的老歌手》,用好久不見的卡帶,流轉一首首經典傳唱的「部落金曲」,斜坡上的子民,或笑或淚,唱出最真實的內心。客家電視台吳文睿導演的《礱之旅》,以客家古早農村器具的振興,交織出一幅鮮為人知的,臺灣近百年來碾米產業的發展圖像。

為了順應新日常數位溝通模式的普及化,本屆影展首度嘗試每集以專題型態,每週一三五上架Podcast宣傳模式,邀請策展人、策展團隊、專家學者與入圍導演進行與談分享,聊聊策展及鏡頭下的故事。影展最新資訊,歡迎鎖定:
影展Podcast頻道:https://anchor.fm/tieff
影展IG:tieff2001
官網 https://tieff.org
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tieff.fans

2021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將於10月1日至10月5日登場,觀影票券8月31日起可在兩廳院售票系統購買。活動則將視COVID-19(2019新冠肺炎)疫情滾動式調整。影展最新資訊,請上官網www.tieff.org與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tieff.fans查詢。

如有任何疑問或需求,請不吝聯繫。

•主席:胡台麗 •策展人:司黛蕊 •策展團隊:何撒娜、Skaya Siku •行政統籌:黃士純 •行政支援:Eliana Ritts、馬昀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