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藥包

源自日本江戶時代元祿三年,「先用後利」即先使用後付費的方式,所發展出來的寄藥包的行業,在日治時代的台灣,由於鄉下醫療資源匱乏,交通不便,每戶人家的牆上幾乎都掛了一個放置家庭常用藥的「藥包仔」,這種藥品通路體系隨著藥房林立、勞保、健保制度實施,寄藥包已漸漸成為全民的記憶。家中老大因曾從事藥廠工作,認為寄藥包是不錯的行業,所以自行前往雲林開發,張慶隆先生從初中畢業後就放棄升學,也陸續加入寄藥包的行列中…。

阿力伯的菸田

2002年,台灣加入WTO,種菸產業逐年沒落,70歲的阿力伯,每年秋天開始種菸,一輩子最大的勞動成就,就是培養出當醫生的小兒子,然而,上天卻向他開了個大玩笑,在一場空難中讓這對父子永遠分開。2007年,阿力伯剛種下一星期的菸苗,卻在一場大雨後被打得稀爛,他感嘆地說:「上天啊,最恨耕田的人」,這是老菸農對上天下的最大註解。儘管如此,阿力伯開始思考下一步該怎麼走。種一輩子菸葉的老農夫,面對人生考驗,他學習順天,但不認命。

我家門前有大河

十二年前,從台東來的美華一家七口,來到位在連接三峽與鶯歌橋下的三鶯部落,只用木板、鐵釘和雙手,建立了自己的家園;在台北縣政府以違建名義拆除之後,他們歷經遷移又回歸的過程,卻在2009年再次面臨拆除的境況。辛苦建造的房子被拆了以後,「你們要怎麼辦?」這是都市人對三鶯部落最常見的關心話語,但是對美華一家人來說答案卻很簡單,「被拆?再蓋就好了啊!」

收藏的平埔記憶─再現噶瑪蘭與凱達格蘭聲影

本片穿越時光,探索百年前因隨著西方人和日本人採集收藏,而流散至各國的噶瑪蘭族與凱達格蘭族文物、錄音唱片、照片和16釐米影片等不同機構的收藏。在歷史中,兩族面對國家機器與強勢族群的壓迫與對立,造成無可彌補的民族命運與生活形態的改變。經由1990年代以來,族群人物的努力和部落生活紀錄,從追溯歷史的記憶,呈現當代持續的部落生命力……

睜開左眼

為了建構電視新聞攝影記者在特殊勞動行業當中的樣貌,在將近一年的紀錄時間當中,《睜開左眼》以不同的視角精準地捕捉到第一次拍攝「業配新聞」的秉宙、自願轉調業務部拍攝「置入性行銷」的小廖,還有下班之後到新店消防分隊擔任義消的立強。由於導演曾經長時間擔任電視新聞攝影記者,本片紀錄的不僅是這四位攝影記者的故事,也是導演對新聞攝影工作、對生命價值的反思;當然,《睜開左眼》更是所有台灣電視新聞攝影記者的共同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