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下四十度的思念

一個八歲的孩子,如何透過一趟旅行,理解家人之間的情感? 台灣出生的小桐,從沒有看過雪,但她的媽媽卻來自零下四十度的中國內蒙古。這個冬天,為了探望生病的外曾祖母,媽媽決定帶她一起返鄉。在這遙遠的雪國裡,她見到了結凍的食物,見到滿山看不盡的白雪,也見到疼愛她的外公外婆。但對她來說,最難忘的,卻是在這短短的一個星期裡,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媽媽,這個媽媽的臉上多了笑容,也多了眼淚。

鄉關何處

這是一部關於尋找與失落的影片。 由兩條敘述主線交錯,一是我的先生,姬姓內門木柵人,在血統上極可能是平埔後裔,然而他與他的家人早已遺忘了自己的來處,在看過幾張台灣早期平埔照片之後,展開了尋找自己身世之旅。另一條線,則是在八八水災之後,國內少數平埔文化保存完整的「小林村」一夕淹滅,為了重建平埔文化的音像,而開始的探尋之旅;為了讓歷史不在這次的災難中斷層,透過紀錄片在影音資料檔中扮演穿針引線的角色,縫補起裂痕與傷痛。

最後12.8公里

2006年公路局以38億元的預算推動「台26線安朔到旭海」公路興建案,部落族人對此持不同的意見與立場。這是一部以部落為主體的紀錄片,充滿理性與感性的對話,深刻描寫土地與人的關係,讓社會大眾對於開發與保存之間,有更深入的思考與反省,公路的興建案讓部落族人有兩種不同聲浪存在,在這當中並沒有對錯,真正的錯誤在於有問題的政策,該如何讓生態保育與經濟發展走向雙贏的局面呢?

島嶼的記憶

台灣蘭嶼與菲律賓巴丹群島,這個跨國境島嶼鏈區域,在百餘年前的口傳歷史中除了跨海姻親以及雙方航海交易牛皮甲外,近年來在這兩地間,已陸續進行共五次正式的「族群文化交流」活動,這個分屬兩個「島」、兩個「國」的雙方互訪可謂頻繁。然而,兩地的「尋根」雖再度引起對於歷史淵源的關切,但兩地間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歷史關係呢?

戀戀Fuzu

不舞.阿古亞那,1997年辭去在繁華台北的廣告公司的工作,回到故鄉來吉。受過現代美術教育的她開始在鄒族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創作;她也關心部落的前途,向長輩學習如何用在地材料作出美麗又實用的生活用品,開辦部落教室讓更多族人一起學習創作,在森林裡舉辦藝術市集展出族人的各種作品。在這所有的企圖心和努力的同時,不舞沒有忘記那溫暖的初衷─山豬,讓牠們在森林中散步、享受花的芬芳、守候著這片山林,以及來吉的族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