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台中場次表

2024年4月3日

放映時間:18:20 / 片長:30分鐘
放映地點:弘光科技大學 / 通識中心N210

2024年4月12日

放映時間:19:00 / 片長:84分鐘
放映地點:清水散步 / ★映後座談
記憶家園劇照-1_結果

記憶家園

桃園航空城是台灣有史以來最大的都市計畫,上萬居民不得以搬離他們賴以為生的土地,空間及歷史產生鉅變。

為了留下最後的的家園記憶,我們以空間為橫座標,歷史為縱座標,在即將夷為平地之際,記錄下五味雜陳的複雜的情緒,展開未來的歷史行動。

 

2024年4月23日

放映時間:14:00 / 片長:97分鐘
放映地點:台中市文山社區大學 / 世貿校區 / ★映後座談
劇照1

愛戀排灣笛

台灣南部的排灣族有相當豐富而多樣的鼻笛與口笛吹奏傳統。本片透過四位與排灣笛結下不解之緣的代表性人物,在優美哀淒的笛聲所伴隨的日常生活中呈現出排灣文化中最深沈的情感與美感經驗。年長者津津有味地談論著難忘的青春戀情,有喜悅,也有階級社會造成的悲情。雙管鼻笛聲模仿百步蛇的叫聲,哭訴著個人與族群哀傷的命運;單管與雙管口笛也傾吐著對舊居土地與優美傳統的思戀。排灣族創始傳說中的百步蛇、太陽、陶壺、熊鷹在影片中與笛聲結合,成為排灣族愛戀與哀思之情的象徵。

 

Encountering Jean Rouch1

遇見尚‧胡許

這部短片是胡台麗2002年到巴黎參加尚‧胡許創辦的法國國際民族誌影展期間拍攝的。目的是為了於2003年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時將主題導演尚‧胡許介紹給台灣觀眾 。沒想到尚‧胡許竟於2004年過世了。在這部影片中尚‧胡許談到他的新婚姻、他對人類學博物館中的收藏品被移至另一展館的憤怒、他無政府主義者的傾向、他的夢想與幻想等。

 

2024年4月26日

放映時間:12:50 / 片長:69分鐘
放映地點:弘光科技大學 / 動物保健系 N601
揹1

揹獵物的女人

隨著冬天來臨,Heydi帶著姪兒重返舊獵場,重新開路與巡視新獵徑,為期四個月的狩獵季節,Heydi在自己守護了一輩子的土地上,一步一步帶著姪兒進入了她的狩獵世界。本片以親密而沉穩的鏡頭紀錄Heydi Mijung,以女性獵人入山的日常生活逐步建構出人與生態、動物相互依存的關係,遵循著祖訓Gaya,一步一步的踏在祖先的土地上,用自己的狩獵方式守護了整座森林。

 

2024年5月1日

放映時間:18:30 / 片長:86分鐘
放映地點:逢甲大學 / 人言大樓 B1 分鹿演座 / ★映後座談
劇照1

愛戀排灣笛

台灣南部的排灣族有相當豐富而多樣的鼻笛與口笛吹奏傳統。本片透過四位與排灣笛結下不解之緣的代表性人物,在優美哀淒的笛聲所伴隨的日常生活中呈現出排灣文化中最深沈的情感與美感經驗。年長者津津有味地談論著難忘的青春戀情,有喜悅,也有階級社會造成的悲情。雙管鼻笛聲模仿百步蛇的叫聲,哭訴著個人與族群哀傷的命運;單管與雙管口笛也傾吐著對舊居土地與優美傳統的思戀。排灣族創始傳說中的百步蛇、太陽、陶壺、熊鷹在影片中與笛聲結合,成為排灣族愛戀與哀思之情的象徵。

 

2024年5月15日

放映時間:18:30 / 片長:69分鐘
放映地點:逢甲大學 / 人言大樓 B1 分鹿演座 / ★映後座談
揹1

揹獵物的女人

隨著冬天來臨,Heydi帶著姪兒重返舊獵場,重新開路與巡視新獵徑,為期四個月的狩獵季節,Heydi在自己守護了一輩子的土地上,一步一步帶著姪兒進入了她的狩獵世界。本片以親密而沉穩的鏡頭紀錄Heydi Mijung,以女性獵人入山的日常生活逐步建構出人與生態、動物相互依存的關係,遵循著祖訓Gaya,一步一步的踏在祖先的土地上,用自己的狩獵方式守護了整座森林。

 

2024年5月17日

放映時間:19:00 / 片長:86分鐘
放映地點:清水散步 / ★映後座談

2024年5月19日

放映時間:14:00 / 片長:86分鐘
放映地點: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 / 拍瀑拉文化基地 / ★映後座談
劇照1

愛戀排灣笛

台灣南部的排灣族有相當豐富而多樣的鼻笛與口笛吹奏傳統。本片透過四位與排灣笛結下不解之緣的代表性人物,在優美哀淒的笛聲所伴隨的日常生活中呈現出排灣文化中最深沈的情感與美感經驗。年長者津津有味地談論著難忘的青春戀情,有喜悅,也有階級社會造成的悲情。雙管鼻笛聲模仿百步蛇的叫聲,哭訴著個人與族群哀傷的命運;單管與雙管口笛也傾吐著對舊居土地與優美傳統的思戀。排灣族創始傳說中的百步蛇、太陽、陶壺、熊鷹在影片中與笛聲結合,成為排灣族愛戀與哀思之情的象徵。

 

2024年5月20日

放映時間:18:30 / 片長:56分鐘
放映地點:逢甲大學 / 人言大樓 B1 分鹿演座 / ★映後座談
58ba2f5c47cacbbafd3377c967db72d5

我念的原住民專班

2003年起教育部鼓勵各大專校院設立「原住民專班」,但定位上不是一般科系,也沒有一般科系至少有七名的專任師資,有些原專班甚至一名專任師資都沒有,資源的缺乏與不友善的制度之下,難以建構以原住民族為主體的高等教育。紀錄片裡可以看見tjuku老師很努力的在爭取各項資源,用心的去發展原專班應有的課程內容,希望培育出熟悉傳統文化並結合專業學科,從原住民觀點來為原住民社會服務的人才。而學生Taba、Azima、Kaynga雖然在都市長大,但他們很積極的透過課程與實踐找回與山林之間的關係,最後能獨單一面走入山林,將傳統陷阱的知識於畢業展來分享,那種族群自信的表現可期待原專班未來的各種可能性。

 

2024年5月24日

放映時間:19:00 / 片長:50分鐘
放映地點:山腳下牛罵社通事屋 / ★映後座談
DSC_0564

月亮.男人

經濟騰飛年代,月亮男人身影,總出現在最高大樓(101大樓),最深礦坑(海山煤礦等礦區),最遠海上(遠洋漁業),最邊緣國度(80年代以前為國際移工),在國人腳踏重大建設的每一塊土地上,從未缺席,更是台灣經濟成就不可或缺的角色,只是心事無人知,那些年是賠掉健康,家庭甚至還有回不去的年歲青春與文化、母語的日子。

 

2024年5月25日

放映時間:10:00 / 片長:97分鐘
放映地點: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紅廳 / ★映後座談
劇照1

愛戀排灣笛

台灣南部的排灣族有相當豐富而多樣的鼻笛與口笛吹奏傳統。本片透過四位與排灣笛結下不解之緣的代表性人物,在優美哀淒的笛聲所伴隨的日常生活中呈現出排灣文化中最深沈的情感與美感經驗。年長者津津有味地談論著難忘的青春戀情,有喜悅,也有階級社會造成的悲情。雙管鼻笛聲模仿百步蛇的叫聲,哭訴著個人與族群哀傷的命運;單管與雙管口笛也傾吐著對舊居土地與優美傳統的思戀。排灣族創始傳說中的百步蛇、太陽、陶壺、熊鷹在影片中與笛聲結合,成為排灣族愛戀與哀思之情的象徵。

 

Encountering Jean Rouch1

遇見尚‧胡許

這部短片是胡台麗2002年到巴黎參加尚‧胡許創辦的法國國際民族誌影展期間拍攝的。目的是為了於2003年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時將主題導演尚‧胡許介紹給台灣觀眾 。沒想到尚‧胡許竟於2004年過世了。在這部影片中尚‧胡許談到他的新婚姻、他對人類學博物館中的收藏品被移至另一展館的憤怒、他無政府主義者的傾向、他的夢想與幻想等。

 

放映時間:14:00 / 片長:83分鐘
放映地點: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紅廳 / ★映後座談
e73029b354-poster

離散藍調:希臘Rembetika

「Rembetika」是一種在流亡和街頭誕生的音樂,起源於 20 世紀初的大量人口遷移。導演瑪麗.祖爾納齊追溯了她的祖先從土耳其遷徙到澳洲雪梨的過程,然而在這過程當中,她不僅發掘家族軼事,更因此得知音樂是如何在過去的艱困環境中作為寄託,成為人們的精神支柱。《離散藍調:希臘Rembetika》講述了一段關於音樂和移民所不為人知的精彩歷史故事。

 

2024年5月26日

放映時間:10:00 / 片長:69分鐘
放映地點: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紅廳 / ★映後座談
揹1

揹獵物的女人

隨著冬天來臨,Heydi帶著姪兒重返舊獵場,重新開路與巡視新獵徑,為期四個月的狩獵季節,Heydi在自己守護了一輩子的土地上,一步一步帶著姪兒進入了她的狩獵世界。本片以親密而沉穩的鏡頭紀錄Heydi Mijung,以女性獵人入山的日常生活逐步建構出人與生態、動物相互依存的關係,遵循著祖訓Gaya,一步一步的踏在祖先的土地上,用自己的狩獵方式守護了整座森林。

 

放映時間:14:00 / 片長:56分鐘
放映地點: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紅廳 / ★映後座談
58ba2f5c47cacbbafd3377c967db72d5

我念的原住民專班

2003年起教育部鼓勵各大專校院設立「原住民專班」,但定位上不是一般科系,也沒有一般科系至少有七名的專任師資,有些原專班甚至一名專任師資都沒有,資源的缺乏與不友善的制度之下,難以建構以原住民族為主體的高等教育。紀錄片裡可以看見tjuku老師很努力的在爭取各項資源,用心的去發展原專班應有的課程內容,希望培育出熟悉傳統文化並結合專業學科,從原住民觀點來為原住民社會服務的人才。而學生Taba、Azima、Kaynga雖然在都市長大,但他們很積極的透過課程與實踐找回與山林之間的關係,最後能獨單一面走入山林,將傳統陷阱的知識於畢業展來分享,那種族群自信的表現可期待原專班未來的各種可能性。

 

2024年6月28日

放映時間:19:00 / 片長:78分鐘
放映地點:山腳下牛罵社通事屋 / ★映後座談
ExpeditionContent_still_frame1_結果

新幾內亞田野錄音

1961年,羅伯.嘉納組織哈佛皮保德探險隊前往西巴布亞(荷屬新幾內亞)與胡布拉人生活五個月,而來自富豪家族的麥可.洛克斐勒負責拍攝錄音。此探險產出了電影《死鳥》、攝影集、彼得.馬修森的著作《山牆下》,以及兩篇民族誌專著。本片擴增音效,使用37小時錄音素材,記錄此段過程,並反思人類學發展歷史、洛克斐勒的生活,與西巴布亞持續的殖民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