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性向:男生變女生

跨越男╱女的性別分類,「法法芬尼」是沙摩亞社會特殊的性別類型。她們雖然是男兒身,卻比女子更妖嬌美麗、溫柔賢淑,介於兩性之間,兼具男╱女的雙重氣質,並且廣為社會大眾所接受。於是在沙摩亞,男孩也可以是女孩,性別成為另一種可選擇的角色扮演。

其實早在1916年,人類學家就已經開始研究沙摩亞獨特的文化風俗,但在西方學者的眼中,「法法芬尼」只不過是沙摩亞易服文化的表現,直到本片的拍攝,才真正跳脫男性╱女性、異性戀╱同性戀的二元論述,呈現「法法芬尼」的真實面貌。影片透過坦雅、辛蒂等幾位「法法芬尼」的生活紀錄,帶領觀眾走入她們的內心世界。從女兒到母親,從愛人到配偶,她們不但是男兒身的真女人,也扮演了家庭中不同的角色。在不同年齡層「法法芬尼」們的自述中,也呈現了從傳統到現代「法法芬尼」文化變遷的過程。

少年莫亞那

二十世紀早期,英美國度並沒有作為名詞意義的「documentary」(紀錄片)的用法。不過,當約翰葛里森(John Grierson)於1926在紐約太陽報(New York Sun)上面,寫了一篇關於羅伯‧佛萊赫堤的第二部影片《少年莫亞那》(1926)的評論,他便用「documentary」一詞形容佛萊赫堤的這部影片。此後,在英語世界一種被稱作「documentary」(紀錄片)的新影片類型便宣告產生。

由於《北方南努克》一片的票房空前成功,派拉蒙公司特別提供資金,讓羅伯‧佛萊赫堤到任何他想去的地點,拍攝他的第二部影片。這次,佛萊赫堤選擇去大洋洲的沙摩亞島拍攝。1923年佛萊赫堤啟程前往沙摩亞島,並於數周之後住進在Savai’i的Safune村落,進行影片攝製。《少年莫亞那》一片便在如此機緣下產生。

1926年出品的《少年莫亞那》,以當地人的日常活動(煮食、漁獵與採集等)為重點,並以年輕莫亞那的成年禮儀式為影片主軸,企圖紀錄沙摩亞島住民的傳統生活與習俗。事實上,本片不只紀錄沙摩亞島民的日常生活,也呈現劇情化的莫亞那和他的家庭及其生活。而這種以創造性與劇情化再現某種真實的手法,紀錄片大師羅伯‧佛萊赫堤早在他的《北方南努克》一片中有很好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