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穿梭在詩歌與幽靈間──《漂流:羅興亞故事》

  孟加拉東南方的庫圖帕朗難民營(Kutupalong refugee camp)原本不是世界上最大的難民營。1991年,緬甸軍政府以「驅逐外國人」為由,展開「整潔與美麗國家行動(Operation Pyi Thaya,又譯Operation Clean and Beautiful Nation)」,迫使二十多萬羅興亞人逃離,其中許多人往西越過邊境,抵達孟加拉,定居在孟緬邊境的這個家。 然而三十年來,緬甸內部的族群衝突從未完全平息。2017年夏日,緬甸軍方以若開邦境內羅興亞叛亂分子武裝襲擊一處警察崗哨為由,展開清剿行動,後續一系列的衝突導致短短幾週內,就又有70多萬羅興亞人穿越緬甸與孟加拉接壤的土地,湧入考克斯巴紮爾地區(Cox’s Bazar district),使原本早已摩肩接踵的庫圖帕朗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難民營。在這個居所,不僅人們的日常隱私是一大奢侈,即使是…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去舊換新」的文化抵抗

殖民者的教化,往往是包裹著一種自以為是的善意,然而這種善意最可議的正是它從來不問被殖民者的意願為何。終究,這些善意會變成了惡意。這是我看了「諾亞.皮加圖克的一天」(A Day in the Life of Noah Piugattuk)這部影片最大的感觸。 這是一部從諾亞.皮加圖克這位Iniut原住民真人事蹟改編的劇情片,是國際上受到注目且得獎無數的Inuit原住民導演Zacharias Kunuk的新作,今年在台灣的原住民族國際影展上映。影片敘事結構簡單,但是意味卻深遠無比。整部片子的場景是座落在加拿大極北的巴芬島上,故事是繞在一場冗長但卻完全沒有交集的對話中進行,對話的內容是加拿大的行政官員透過當地翻譯的協助,軟硬兼施地要求原住民家族移居到政府設立的屯墾區的過程。很自然地,這部片讓我想起了莫拉克風災關於原民遷村的一些政府政策與場景。 片子一開始,是諾亞.皮加圖克在溫暖的冰屋裡閱讀著聖經,經文是: 「如果你們聽過他的道,領了他的教,學了他的真理。就要脫去你們從前行為上的舊人,這舊人是因私慾的迷惑漸…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Americaville,中美之間的一場舊夢

「早上好,原鄉美利堅,又是夢幻般美好的一天,讓自由的風吹遍這塊自由的土地上。願今天仍是一個快樂的一天。」 北京六環外,河北的山石荒土間,一把帶有中國北方口音的廣播男聲,飄揚在「美式西部風情」的高級別墅住宅區—— 原鄉美利堅。這個小區仿造美國俄懷明州的小鎮 Jackson Hole 建造,開發者是中國公司「奧倫達」。這間公司的老闆本人也住在這個小鎮,在美式的壁爐旁,他用筷子吃著妻子炒的中式小菜,用中式的茶盤沏茶。過去十年,他開發這個項目,成功吸引了過百名北京的中產來購房。就像每天早上的廣播裡說的一樣,他在這裡首先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廣播繼續說道:「歡迎加入這個美式夢幻的樂園,您將永遠幸福快樂。現在請欣賞瑪利亞凱莉的歌曲《夢幻》。」 生於英國、在美國拍攝與執教的紀錄片導演 Adam James Smith 在2012年-2017年之間,用了五年時間拍攝了這個位於中國北京的美國小鎮,片名《Americaville》,有人翻譯成《美國夢》,也有人翻譯成《美國故鄉》。 對那五年的中國人來說,尤其…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Mgaluk Dowmung-正要連結銅門》:在轉變中連結

最近常聽聞這樣的說法:「在過去一個部落就是一個國家」,如此論述主要是為了強調傳統上部落有別於(且先於)當代政治制度的主體性。但事實上,情況遠比這句話描述得更加複雜,因為不同族群有不同的聚落組織形式與內涵,此外,所謂的「部落」也因著外在和內在的作用力,一直持續地在轉變當中。 《Mgaluk Dowmung-正要連結銅門》這部片是花蓮太魯閣族銅門部落的家族故事。很多人知道銅門是因為這裡非常優美聞名的「慕谷慕魚」景觀區以及一些相關爭議事件,但卻也不少人因此誤以為「慕谷慕魚」(Meqmeqi)就是銅門部落的族語名。其實不然,銅門部落由八個家族所組成,Meqmeqi只是其中之一。這裡的太魯閣族人是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陸續從立霧溪上游南遷到木瓜溪中上游,當時一個家族就是一個小部落,有自己的部落名稱和領袖,而後因日本殖民政府欲強化其統治,於1918年把這些小部落遷移到中游的一個河階台地,也就是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