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4

收藏的平埔記憶─再現噶瑪蘭與凱達格蘭聲影

本片穿越時光,探索百年前因隨著西方人和日本人採集收藏,而流散至各國的噶瑪蘭族與凱達格蘭族文物、錄音唱片、照片和16釐米影片等不同機構的收藏。在歷史中,兩族面對國家機器與強勢族群的壓迫與對立,造成無可彌補的民族命運與生活形態的改變。經由1990年代以來,族群人物的努力和部落生活紀錄,從追溯歷史的記憶,呈現當代持續的部落生命力……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敖魯古雅.敖魯古雅

中國北部的大興安嶺,有一支頗為傳奇的民族─使鹿鄂溫克。三百年前,他們來自更北方的西伯利亞。他們世代以打獵和飼養馴鹿為生,擁有自己傳統的生活方式。

2003年,他們走出了大山,搬進了政府所建的定居點;禁獵也隨之來臨,失去森林和獵槍的鄂溫克人深感寂寞。酋長瑪麗婭.索,漠然地看著變化著的時代。時光悄悄流逝,鹿鈴聲也漸漸遠去……那片曾經熟悉的森林還會屬於他們嗎?

劇照 (3)

整妝上陣

我們海吉拉(hijras)生來就既非男亦非女。我們處在中間地帶。在千年前的梵文文獻中早已提及我們。海吉拉意味著美、勇敢與率直。我試著在我女兒面前扮演一個好導師,我想要教導他們如何恰如其分的活著。僅追求快樂是不夠的,人必須要學著被人尊重。

讀《整妝上陣》的推薦文章

Still1_結果_結果

數位地景中的類比實踐

本片以實驗性質探討民族誌研究與表現方法,涵蓋類比電影社群、柏林、維也納的電影製作,以及伊斯坦堡的機械修護和攝影。在數位時代,藝術家仍使用被淘汰的科技,技師和商家努力保留這些科技。片中呈現人與工具關係,以感官、情感和影像科技為基礎的藝術產製技術。整部片探索了民族誌研究的新形式與角度。

 

d2

文化團節

索安決心要以復興南太平洋上巴路恩島的文化來凝聚人群並吸引外國觀光客。他策劃島上前所未有的大型文化節,但有些傳統的領袖卻認為巴路恩從來不曾擁有過文化。雖然白人帶來的現代性,早已摧毀舊有的傳統,但是舉辦文化節卻可以作為70年來受基督宗教文化壓迫的反抗,奮勇地定義過去、現在以及未來,使得專屬於巴路恩的文化就像傳統的鼓聲節奏如雷貫耳般地傳遞流轉。

14-01_魏榮貴-斜坡上的老歌手

斜坡上的老歌手

卡帶的磁帶轉動,流洩一首首經典傳唱的「部落金曲」,隨著旋律穿梭在舞臺上下,歲月飛逝,見證包曉娟與謝英雄的一時風華;在族語呢喃間,為藍石化對古謠的堅持而動容;最後一曲《乾杯》碰撞出製作人魏榮貴的不老樂團,儘管微醺,對音樂的熱情始終如一。

Kacalisiyan,斜坡上的子民,或笑或淚,唱出最真實的內心。

 

b4

新大洪水

遠古洪荒,鄒人流傳著一段大洪水的故事,當時,一隻充滿智慧的螃蟹挺身而出解決了由巨大怪鰻造成的大洪水。千年之後,洪水又出現了。這次, 面對由工業文明與殖民歷史造成的突變鰻魚所帶來的新大洪水,我們還能找到像螃蟹一樣的智慧來解決嗎?

ExpeditionContent_still_frame1_結果

新幾內亞田野錄音

1961年,羅伯.嘉納組織哈佛皮保德探險隊前往西巴布亞(荷屬新幾內亞)與胡布拉人生活五個月,而來自富豪家族的麥可.洛克斐勒負責拍攝錄音。此探險產出了電影《死鳥》、攝影集、彼得.馬修森的著作《山牆下》,以及兩篇民族誌專著。本片擴增音效,使用37小時錄音素材,記錄此段過程,並反思人類學發展歷史、洛克斐勒的生活,與西巴布亞持續的殖民歷史。

 

c5

日落日出

馬克斯是一位阿蘭恩特族的長者,也是艾麗絲泉地區的傳統所有人。當太陽沒入地平線之下,馬克斯就著營火,喃喃地將他的智慧一一傳承給他的子孫。他們專注的聆聽老人洞察深刻的話語,一旁的火光映照著高大而優雅的白樹。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映像者

《映像者》是一部民族誌式的自傳,紀錄了賀爾摩建‧凱憂這位無師自通的畫家與雕刻家,其對於繪畫、雕刻和建築的熱情,以及虔誠的聖母瑪莉亞信仰。這部紀錄片用不同以往的敘事方式,在各主題間轉換、跳躍,透過這樣的表現方式,影像交織出賀爾摩建‧凱憂個人的樣貌、當地的天主教信仰,以及這個在安地斯山脈遺世獨居的家庭,如何對抗嚴峻的氣候與環境。

e3

是誰殺了塔克雅

在澳洲原住民酋長Dhakiyarr因謀殺白人警察受審神秘失蹤後的七十年,他的子孫們知道正義尚未伸張,試圖為先祖洗刷冤屈,挽回被剝奪的榮耀。在兩個家族,兩樣文化與兩種律法之間,白人與原住民該如何面對過去尋求和解?

b2

時間的囚籠

《時間的囚籠》紀錄臺灣樂生療養院漢生病患者的生命故事,拍攝時間長達八年,片中包含拍攝多年的黑白平面攝影,且以多面向的角度切入;本片是一部從癩病醫學、樂生療養院歷史、患者生命史及拆遷院區的抗爭請願過程,依照這四個脈絡,交叉剪輯而成的紀錄片。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最後12.8公里

2006年公路局以38億元的預算推動「台26線安朔到旭海」公路興建案,部落族人對此持不同的意見與立場。這是一部以部落為主體的紀錄片,充滿理性與感性的對話,深刻描寫土地與人的關係,讓社會大眾對於開發與保存之間,有更深入的思考與反省,公路的興建案讓部落族人有兩種不同聲浪存在,在這當中並沒有對錯,真正的錯誤在於有問題的政策,該如何讓生態保育與經濟發展走向雙贏的局面呢?

DSC_0564

月亮.男人

經濟騰飛年代,月亮男人身影,總出現在最高大樓(101大樓),最深礦坑(海山煤礦等礦區),最遠海上(遠洋漁業),最邊緣國度(80年代以前為國際移工),在國人腳踏重大建設的每一塊土地上,從未缺席,更是台灣經濟成就不可或缺的角色,只是心事無人知,那些年是賠掉健康,家庭甚至還有回不去的年歲青春與文化、母語的日子。

 

d1

月亮的眼淚

傳說古時候有兩個太陽,布農人熱得受不了而去射太陽。太陽被射中後變成月亮掉到山谷,被射中眼睛的月亮因為疼痛非常,便用手去捏石頭,石頭被捏成一個大大的坑洞,月亮的眼淚順勢流到裡面,那眼淚便永遠被保存了下來,不會枯乾。

東埔的Anu Takilulun從小聽父親說這故事,父親去世後他發現沒有其他人知道月亮的眼淚在哪裡,又聽說別的部落的人上山找尋都失望而歸,因為擔心自己年紀大了會走不動,Anu便依照父親生前的描述,出發去尋求Wuhaliton,找尋那傳說中月亮的眼淚。

f4

月光之山

一個來自東非烏干達基倫貝村莊中名為姆班布的16歲女孩,她想成為家族裡第一個完成中學學業的人。姆班布同時也是當地業餘劇團的成員,這個劇團表演藉由藝術與主題表演來教育當地人。由於姆班布來自貧窮務農家庭,以致於負擔不起學費,為了達成夢想,她甚至決定去挑戰以體力為主,且以往多數為男性擔任的觀光健行嚮導。

e5

月經小屋

月經小屋在尼泊爾中部與偏遠西部村落非常普遍。女性在經期時會待在這些不衛生、不安全的小屋裡。當地人相信女性在經期時非常不潔,會污染所有她們所觸碰過的東西。本片描述這些女性在不公義的傳統與現實中遭受的苦難,她們的困境與艱辛的生活急需得到改善。

d2

末代巫師

在尼泊爾的西藏難民營裡僅存的三位巫師,面臨著傳統醫療秘方後繼無人的危機。這些「蒙古大夫」希望經由影像紀錄,將他們的儀式、文化、知識力量傳遞給下一代。故事從童年的放牧時光一路說到被迫逃離西藏的流亡生活,描繪出難民營裡扣人心弦的現實人生。

官網劇照 (10)

末代的阿帕拉契音樂傳奇

透過拍攝一對生活在肯德基州阿帕拉契山脈的年長夫婦日常生活,《末代的阿帕拉契音樂傳奇》深刻地反思了時空的本質。年過八旬,李‧塞克斯頓是帶領我們進入傳統美國地方音樂碩果僅存的橋樑。李是退休礦工且染有肺疾,他和他太太歐普持續在李出生的土地上耕作著。他們得面對著日趨惡化的健康狀況與嚴峻的經濟現實。 歷時三年拍攝,《末代的阿帕拉契音樂傳奇》是一觀察式電影,紀錄了他們的婚姻、社群、他們的不屈不撓、和一個無名斑鳩琴英雄老而彌堅、生猛而精巧的音樂。

末代頭目

末代頭目

台灣於1895年被日本殖民統治之後,現代國家的政治體制開始進入部落。台灣原住民各族的「頭目」或政治領袖的政治地位與經濟特權開始受到挑戰,甚至剝奪。排灣族大社部落的階級結構在這種情況也受到影響。1945年國民政府統治台灣之後,以民選的鄉長、村長取代頭目在部落中的地位與功能,達到實質控制原住民社會的目的。頭目在今天自由民主的社會中,除了在婚禮及一些傳統祭典儀式中還保有一點功能外,其社會地位或經濟特權幾乎已不復存在,地位幾乎與平民無異。在二十世紀末,當大社部落所屬的三地門鄉的鄉長計畫簡化全鄉的傳統婚喪禮儀時,頭目僅存的一點象徵性的地位再次受到挑戰。

本片即是在1995至1998年間,由紀錄片導演李道明與排灣族文化工作者撒古流共同合作,觀察發生在屏東縣三地門鄉大社村以及鄰近其他排灣族拉瓦爾群部落內,在傳統文化領域與部落生活中,各種力量相互角力的一些現狀,以及彼此對「頭目制度」在現代社會中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