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HINGYA

漂流:羅興亞故事

台灣首映

2017年開始,超過70萬人次的羅興亞人為避免緬甸所進行的族群壓迫,而逃亡到鄰近的孟加拉尋求庇護。少部分的羅興亞人,例如卡蘭.穆罕默德在危急生命之際,艱苦地為族群處境發聲。

待在庫圖帕隆難民營的這段時間,他們在詩歌與惡夢的交織下徘徊,也在有限的食物與足球遊戲中等待,期盼一個能夠帶領他們脫離困境的契機。…

f1

漂移中的承諾

在2001年前往愛爾蘭之前,諾咪為了金援兩個家庭而選擇和七個月大的女兒分開,從菲律賓到馬來西亞工作。都柏林或許離諾咪的家鄉很遠,但是她依然繼續關注家庭的福祉,試圖經營小本生意,皆為了支付兒女的學費、久病父親的醫藥費和妹妹的護士學校學費。透過鏡頭、家庭錄影帶和母女的旁白,影片捕捉到全球照護工作物質和情感的兩個層面,跨國距離使母女關係落在預期外的脈絡中,直到兩人在愛爾蘭首度建立起共同家庭生活。

e1

漫遊吳哥窟

在吳哥窟的古蹟中,不同命運的人們,寫下這個交織著苦痛與希望,過去與現在,神性與人性的故事。片中人物不失幽默地表達他們倚賴吳哥窟的文化資產維生,卻也難免對生存有所焦慮。

a4

火葬

「火葬」是峇里島最精心製作的儀式,貧窮的家庭要經年累積足夠的資源才能火化死者。島中部的一群村民想要合作舉辦集體火葬,但距離最後一次舉行這個儀式已相隔15年之久。透過回憶,當時參與集體火葬事件的4位參加者提供各自不同對此事件的角度,也透過兩位導演不同的聲音和觀點一一被記錄了下來。

e2

炸神明

在台東,有一群人,每到元宵節就赤裸上身,只穿著紅短褲,站上神轎,讓人用鞭炮炸自己,炸到皮開肉綻,這些人被稱作肉身寒單爺,傳聞中他們是黑道中人。《炸神明》進入寒單爺核心人物的世界,紀錄他們戲劇化的人生。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烏蘭巴托的搖滾現場

《烏蘭巴托的搖滾現場》呈現了從1970年代至今,最大膽的音樂人們眼裡看到的蒙古。搖滾樂曾是自由的催化劑,也是吸引國際關注的載具,現今則成為傳播蒙古民族意識的媒介。本片記錄了當代最有潛力的獨立樂團Mohanik如何創作代表蒙古國的音樂,以及追尋身為一個當代蒙古人意義的過程。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烏魯布鐵

「烏魯布鐵」,鄂倫春語,譯為「孤山」。是內蒙古北部的鄂倫春民族鄉。

昔日的獵人給力寶在山裡承包了鄉裡的馬場,用傳統的方式飼養著100多匹鄂倫春獵馬。雖然禁獵了,給力寶偶爾也會進山轉轉,不為獵獲,而是恪守先祖的狩獵文化。給力寶的兒子亮亮和他的夥伴既離不開森林,但更熱衷於現代的極限運動,組建了越野摩托隊,漫山遍野地消耗著激昂的青春。

夏日裡的一天,給力寶的馬被偷獵者的子彈射中,烏魯布鐵的空中蒙上了一層灰色……

c4

無偶之家往事之城

警花在三溫暖釣到了老公,不料他得癌症死了。種生因病過世後,家人約略知道他與怡謀的關係,但並不說破,出殯儀式中怡謀的身份是「義弟」。片中首度初探台灣老年男同志時代的秘密,在歷史的縫隙中,充滿難言之隱,飄盪在記憶之海。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無冕皇后

「無冕皇后」是托馬.海曼關於家庭、失落和無家可歸感的刻骨銘心之沈思。海曼家的三個兒子一個接一個離開以色列,為了到美國追尋「更好的生活」。他們成全了自己的美國夢,卻摧毀他們母親的夢想。他們的母親,一個離婚婦女,被留在以色列和她兩個單身兒子一起生活,一個是異性戀,另一個托馬,是同志。導演托馬透過這部影片探索了五個兄弟和其母親經歷了流離苦痛和家庭團聚喜悅的親密生活。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無所不能

翰隨是一個採獵者、藝術家、哲學家、老師、一人樂團,同時也是深情的丈夫和慈愛的父親,多才多藝又壓抑不住的他可以說是緬甸的博學多才的人。這部振奮人心的紀錄片,記錄了翰隨如何為了養家活口而不感疲憊地工作,卻依然能夠在緬甸轉型的時期,擠出時間在農村地區宣導民主。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無語的生活

在尼加拉瓜鄉村,失聰的年輕姐弟杜爾賽‧瑪麗亞和法蘭西斯柯,從沒有機會接觸語言—口語、書面語或是手語,直到同樣失聰的手語老師塔瑪莎來到此地,決定教他們第一個字。這是部令人難忘的美麗影片,情感強烈,挑戰哲理,勢必會激起一些討論。

c1

父性本能

馬克與艾瑞克是一對交往十年的「未婚」同志伴侶,他們渴望擁有自己的小孩。

透過網路他們找到了能託付任務的代理孕母。這對菜鳥雙親在孕育迎接新生命的過程中到底會遇到那些考驗呢?本片挑戰一般人對同性戀父母、代理孕母、女性的權利及家庭的神聖性議題的看法。

d1

爸媽不在我身邊

以色列籍的導演,除了以鏡頭帶出泰國勞工難得的返家探親之旅,呈現他們沈重的經濟壓力、以及遠距親情的內心衝突,並引導觀眾思考關於階級、性別、國界以及勞動全球化的議題。

a4

爸爸,請你好走

當卡旺佳的先生過世後,她和六個孩子搬離了原先在郊區的家。按照古老傳統,他們要舉行開屋儀式,燒毀橡樹房子以避免與亡靈接觸也讓死者安息。但對居住在現代郊區房子的卡望佳一家,他們得採取折衷方式進行開屋儀式。本片紀錄此開屋儀式的整個過程。

d5

爹爹與爸爸

本片探索了同性戀伴侶在領養小孩時,所遭遇到的個人、文化與政治上的衝擊。

四個男同性戀組成的家庭,每日面對不同的煎熬與挑戰。為了成為父親,他們必須面臨許多挑戰:保守派人士認為他們顛覆家庭傳統;大部分美國人認為母親是幼兒心理發展不可或缺的;甚至在社群裡,同性戀族群追求獨立與性解放,往往壓制了想要成為父母的渴求。

即便如此,成千上萬的美國男同性戀者還是自覺地做了這個決定:要成為父親!《爹爹與爸爸》引領我們走入男同性戀的父權社會,檢視另類家庭與其價值觀,社會性向與生理性別對於小孩成長的影響,並一窺現今美國家庭面貌的改變。

e1

牛糞

氣溫在零下40℃的高原上,牛糞是牧民家的溫暖,是沒有污染的燃料,是供神煨桑的原料,是驅暗的燈盞;牛糞可以用來建築家園和圍牆,是草原上的天然肥料、是治病的藥物、是除垢的洗滌物,小孩子可以用牛糞做玩具,藝術家可以用牛糞製作佛像;從牛糞可以看出草原的好壞,從牛糞可以判斷氂牛的病情…牛糞是我們高原人所不可缺少的。但是沒有牛糞的生活離我們越來越近,到那時,我們的慈悲心與因果觀,善良的品性都將離我們遠去。

牧人離歌

牧人離歌

《牧人離歌》於青藏高原東部拍攝,影片藉著細緻的觀察日常生活與家庭關係,特別是圍繞在一個青少年單親媽媽譚庫、老牧民洪亞和兩個男孩的母親伊漢的故事,同時描繪了個人情感與普世議題,如:性別,自由,適應氣候變遷與人類精神的不屈不撓。

讀《牧人離歌》的推薦文章

a4

牧草

住在伊朗的巴提亞裏族人,五萬人帶著五十萬頭牲畜作季節性遷徙。他們穿過狂風怒卷的沙漠,用皮筏涉過奔騰咆哮的卡魯恩河,赤足翻越人跡罕至幾乎垂直的雪山,一路上險象環生。無數人命與牲畜葬身河水、掉落雪山,經過艱苦跋涉,終於看到一片夏意盎然的牧草。

艱苦卓絕的生存境遇和為生存而抗爭的頑強,狂風漫卷的沙漠,孱弱的少女肩扛著小羊,攀爬雪山…部落的人們為了生存被迫遷徙,遷徙如同一場生死之戰。本片為紀錄片史上的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