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3

沈ㄕㄣˇ沒ㄇㄟˊ之島

八八風災時,台灣收到一筆來自南太平洋邦交國-吐瓦魯的捐款,雖然只有21萬美金,卻是吐瓦魯國民生產毛額的百分之一。自身難保的吐瓦魯,是被國際評估為地球持續暖化,海平面持續上升50年後,第一個被淹沒的小島國。暫時離開台灣的災後現場,我啟程前往彼岸遙遠的島嶼─吐瓦魯,這個只有26平方公里,住了一萬一千人的小國,在藍天、碧海、椰子樹下,熱切探索沈沒之島的證據,我到底找到什麼?海平面在哪裡上升?旅途中我抱著滿腹的疑惑,乘著船在太平洋的浪花中擺盪,並不斷回憶起我那恍如夢境般,災難頻傳的島嶼…,在一次意外的旅途中,循歌聲的方向,我 找 到 了…

b6

沉默之歌

莫罕阿巴斯巴蘭是一位庫德族作曲家,他於1986年被迫流亡到了蘇格蘭。全球約有兩百萬名庫德人流離失所,散居於歐美、中東各地。本片主角巴蘭因拒絕在慶祝海珊政權的會場上表演,而被撤離他在巴格達電視台的職位,時為1976年。他的友人,同是庫德人的電視導播席亞曼蘇里,寫了一首題為《我的歌將保持沈默》的詩,讚揚巴蘭抵抗海珊政權的勇氣。巴蘭在離開祖國前將此詩譜成曲,但直到2000年,這部影片的拍攝,這首歌曲才第一次有了表演與錄製的機會。

如同「沒有顏色的畫作、沒有形體影像的表演」,一首美麗的歌,若演唱的對象是要消滅自己種族的聽眾,再如何悠揚的樂聲,不如沉默、無聲。

Le_ciel,_la_terre_et_l’homme_Still_Nr_1

沙漠之心

《沙漠之心》試圖捕捉摩洛哥的沙漠印象,並以此紀錄那吹動的風和生活在當地的人們,傳達他們的故事。觀眾藉著電影與艾哈邁德、尤塞夫、拉赫森和伊迪爾偶然相遇,他們的故事使我們見證他們的日常生活,發覺他們的慾望,並找到他們的歸屬感。

 

10/8  13:00

 

 

e3

沙漠新娘

身兼貝都因婚禮攝影師與7個孩子母親的瑪莉安,住在偏遠的內蓋夫村落。隨著瑪莉安的鏡頭,我們進到貝都因婚姻世界最不幸的一夫多妻議題。本片是三個具有相當教育程度的獨立女子,敘述自己如何在性別不平衡的社會結構中,奮力存活的複雜心情。

劇照

洗衣機人生

《洗衣機人生》帶領我們進入平常不易查覺的五個中產印尼家庭的日常生活-他們是 莉亞、迪娜、寧、阿迪和努爾。印尼的經濟成長對於印尼穩定成長的中產家庭和環境永續發展有許多不易看見的影響。《洗衣機人生》捕捉了社會變遷的時刻,呈現了變化中的性別關係、新科技和環境考量等,這些在設計一個永續未來所需考量的因素。

a5

洛倫的故事

這是民族誌經典「圖卡納三部曲」的首部曲。透過圖卡納族長老洛倫(Lorang)與導演的對話,朋友對他的看法及他與妻兒們的互動片段,我們開始逐漸瞭解洛倫的為人抱負以及他何以擔憂圖卡納族的未來。

流亡馬其頓

流亡馬其頓

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希臘內戰爆發,右翼國家主義者藉英美提供武力而得勢。北方的馬其頓省是說斯拉夫語的少數民族,由共產黨領導的左翼聯盟所組成的民主軍支持。1948年民主軍戰敗。民主軍於戰敗前,在北方他們統治的村子,超過2歲的幼童都被帶走,共有約2萬800名幼童被送往歐洲。希臘共黨把孩子送往東歐有二個主要原因:一、希臘民主軍幹部嚴重不足,需要新血及新兵,要父母無顧慮地去前線。二、希臘共黨和民主軍有預期軍事失敗,但沒料到政治也失利,他們想培養自己的幹部,因此把孩子送走,要他們將來做個好同志。

民主軍戰敗離開後,希臘改換這些北方村子的原有村名,禁止斯拉夫馬其頓語,聲稱馬其頓是希臘的。這些當年被送走的馬其頓小孩長大後想回家,但希臘政府至今仍管制他們返回自己的家鄉。本片導演十分詳盡的使用大量史料片及貼近採訪人物的記實報導,將這段混亂的歷史重新呈現。

diva_still01

流浪之聲:高麗阿里郎

《流浪之聲:高麗阿里郎》以一位女歌手的悲慘家族移民史做為開端,罕見的錄像檔案重現了在當前的世界危機中迴盪的歷史。這部電影是一項證據,見證了不公不義和悲劇,但它同時也是生存宣言,記錄著改頭換面的倖存者。移動的火車將嚴酷的沙漠分割成兩端,在那地平線的範圍內,人們穿梭著、抵抗著,伴隨著壯麗的旋律、節奏,和動人心弦的阿里郎民謠,非正式的文化在土地上蓬勃發展著。

浩劫餘生

浩劫餘生

本紀錄片揭發二次大戰後美國政府為發展核子武器,漠視人權,導致太平洋島嶼居民集體重病、死亡,終至被迫遷徙求生的殘酷事實。

美軍在廣島、長崎見識過原子彈的威力之後,便開始尋找一個適合測試核子武器的場地。他們選擇了位於太平洋中央的馬紹爾群島,不但因為此群島離美國本土距離遙遠,而且這片由礁岩組成的群島,新近剛由聯合國從日本手中接收交給美國政府託管,島上的居民純樸,而且並不具政治勢力。

在這些核武測試過程中,尤其以「喝采(BRAVO)計劃」最為人詬病,顯示出美國政府粗糙的執行手段以及漠視人權的行為。而本片的測試證據,更揭露美國政府在這個計劃中駭人聽聞的陰謀。

影片中核武受難者以平靜的語調控訴著美國政府的暴行,悲慘的生命故事在沉穩的鏡頭裡產生令人不寒而慄的恐怖效果。影片審判美國政府在此計畫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喝采計劃」對馬紹爾群島居民造成持續數世紀無可彌補的傷害。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海嘯餘生

《海嘯餘生》是關於一群來自古老部落的年輕人,因為2004年一場海嘯,被迫面對一個新世界的故事。 在被有史以來最大援助和緊接而來重建發展的浪潮衝擊下,這些年輕人現在帶著驕傲和幽默感,在全球化的世界裡尋找屬於他們自己的、可以掌握的未來生活著。

海地童奴

海地童奴

因為貧窮,海地約有250,000個農村孩童被父母送離家庭,在家境僅稍微好的城市人家寄居(富有的人雇用的是成年僕人),做各種超出其體力所能負荷的工作。

年幼的孩子們遠離父母親人,住進了城裡的「阿姨」、「嬤嬤」家,每天從早到晚不停的工作,稚幼的雙手得洗衣服、擦地板、洗碗碟、打掃庭院、照料小孩,忙碌的奴役生活讓他們根本無暇思鄉,只是睜大疲憊而無神的雙眼幽幽地問:生命怎麼這麼苦?

專家學者開始針對這種存在現代社會的奴隸現象提出意見,有些善良的「阿姨」也開始讓小奴工在工作之餘到學校上課,但是貧窮的農村問題一天不解決,海地童奴現象便不可能有所改善。而對這群可憐的孩子而言,或許只希望這樣的生活能有改變的一天。

透過攝影機的忠實記錄,影片呈現了多位小奴工的無奈心聲,並在奴工父母、僱用者、以及社工人士的追訪中,看見了整個社會的無力與悲哀。這是第一部揭露此現象的紀錄片。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海有多深

本片是導演湯湘竹對他的達悟人朋友「馬目諾」一段生命歷程的記錄,透過對生活、工作上的自省與馬目諾重生歷程的處境,互動的過程表達出相互間的生命關照。湯湘竹對馬目諾,兩個不同文化背景卻對海洋有著豐厚感情的人,藉著攝影機的追索,可以看到馬目諾身為達悟人的處境,以及湯湘竹對生命源頭的探索,也藉此傳遞人與大自然環境相依相存的關係。

a1

海洋熱

「人生不熱血,和鹹魚什麼兩樣啊!」這部片紀錄台灣搖滾青年,一場夏日「海洋」冒險之旅:歡笑的、淚水的、興奮的、失落的…,這是一部不管你有沒有參與「海洋」,都會被感動的電影!第四屆貢寮國際海洋音樂祭在2003年的夏天裡再度舉行。每個樂團懷著不同的心態來參加,也各有不同的際遇;唯一相同的是,每個人都默默期待,有一天自己能在像「海洋」一樣擁有數十萬觀眾的搖滾舞台上,綻放耀眼的光芒。

b2

消失之島

如果你的族群必須面臨決定是否要永遠離開家園,而且還沒有任何協助,你該怎麼辦?這是真實發生在波里尼西亞的塔庫社區,一個位於西南太平洋上有著自己獨特文化的小珊瑚礁島嶼的故事。當可怕的漲潮侵毀了塔庫人的家園,他們首當其衝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在這部「真實電影」中,三個強悍的角色特羅、安達和沙帝讓觀眾進入他們的生活與文化,以及歷經環境危機的第一手景況。

The_Missing_Tale_still_2

消逝中的記憶

本片探討導演成長於掩蓋過去的家庭中,突然發現祖先來自遙遠世界時的心情。2000年來,南印度的科欽市曾經繁榮的猶太社群只剩下七人,其中包含95歲的Sarah Cohen。她曾是社群的支柱,卻失智導致社群記憶瀕危。

影片追隨三位致力於保護古老遺產的志願者記錄拍攝。但在紀錄中,導演意識到莎拉正在保守一些秘密…

 

購票網址

b3

消逝的村落

東歐塞爾維亞的年輕人都移居都市,村莊裡的人口越來越少,幾近廢棄。村裡的人口也驟減…

本片的主角是一位孤單的小女孩。她沒有同伴,她是村裡唯一的小孩;在學校裡,她是唯一一位學生。荒蕪的村落裡只剩下過著舊式生活的老人家。小女孩的上學旅程是村人們消逝的隱喻。從家裡到學校,一路上的聲響、顏色、建築和來往的面容,都反應了現代社會的變遷。

不在家

清文不在家

一年一度對達悟族人來說最具意義的飛魚季即將在四月份開始了,然而清文的媽媽卻不知道清文到底能不能回家。在家中排行老大的清文,為了協助母親扶養七個妹妹和兩個弟弟,在國中畢業後就暫時輟學,開始在台灣本島打工賺錢養活一家人。本片就是導演郭珍弟在春天飛魚季前,前往蘭嶼紀錄清文一家人準備飛魚季的過程,以及期待清文回家的心情。在影片中,我們看到清文畫的一幅幅油畫、親手撿的一顆顆石頭、清文去年與父親一起造船的畫面、以及清文從台灣帶回來送給爸爸的煙斗……。然而,除了造船回憶片段及昔日發黃的照片外,清文卻始終沒有出現在影片裡。他在台灣的哪一個城市角落?做著什麼樣的工作?影片沒有提供答案。

在快速變遷的城鄉發展中,蘭嶼的達悟青年該何去何從?《清文不在家》要呈現的是一個蘭嶼家庭的悲歡離合,也期待能透過如此感性的生活影像,揭露離島原住民在城鄉發展失衡的社會結構中,長久以來所面臨的困境。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游牧者的土地

以色列政府計畫遷移原先居住於耶路撒冷東部的貝都因人。過去四十年來,當猶太屯墾區和前哨站遍佈約旦山頂時,居於此的貝都因人被迫遷移至河谷下緣,接近危險的高速公路。於此同時,貝都因人的小屋由於沒有建築許可不斷被以色列民政局拆毀。敘羅莫.雷克是一名無法被任何刻板印象描述的以色列律師,他是為阿拉伯貝都因人奮鬥的猶太人以及挑戰以色列司法的以色列人。他甚至說他有一個貝都因人的靈魂。這部影片探索了雷克和其客戶的個人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