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面向21世紀的朱蕾

歷經八年拍攝,這部紀錄片源自於厄瓜多當地的奧塔瓦洛人朱蕾‧莎拉維諾和在洛杉磯居住的阿根廷籍人類學家梅布爾‧普羅蘭的對話。 奧塔瓦洛印地安人是一群勤奮的地主和農夫,也轉型成以紡織業為主的經濟、在厄瓜多首都基多的市集販售手工縫製的衣服給觀光客。 影片中可見朱蕾家鄉壯麗的山景,和當地居民的傳統—手工藝、歷史、食物、服飾和天主教信仰的體現。受過教育和懂得經商的朱蕾,分享她對觀光業和攝影的見解,以及對於世間強加給厄瓜多原住民刻板印象的憤怒。她向梅布爾訴說著從長輩傳承下來的故事,也映照出她為了離開家鄉前往洛杉磯學習所面對的取捨,學習新技能的渴望被思鄉的情感沖淡。這部紀錄片是文化移轉以及所帶出的身份認同、教育、經濟發展、和情感連結這樣普遍現象的紀錄。

面對惡靈

面對惡靈

在達悟族人傳統的觀念中,認為人之所以罹患疾病,是因遭到惡靈附身。患病者常被視為不祥之人,會為周遭帶來厄運。因此,許多病人為社會隔離,無法得到完善的醫療照顧,而這樣的情形尤其以慢性病和重病老人最為嚴重。

本片導演希.雅布書卡嫩(張淑蘭)是蘭嶼島上東清村人,在蘭嶼衛生所擔任護士。她深深感到有必要對被視為惡靈纏身的生病老人給予居家護理,於是集結教會和民間部落的力量,從1997年開始正式在全島招募義工,目的便在徹底落實居家關懷老人的工作。經過三年的努力,至今已有四十多名義工,每週定期為獨居老人及重病患者洗澡、餵食、量血壓及提供其他相關的醫療服務。然而傳統信仰中對惡靈的恐懼還是普遍存在於一般達悟人的心中,淑蘭及義工們常會受到病患本身或家屬的排斥,甚至連女義工的丈夫都會禁止自己的妻子前往服務,怕會因此召來不祥的命運。

淑蘭在接觸攝影機並參與島上的紀錄片訓練班後,企圖藉影像來幫助居家護理工作的推動。由於她不畏艱辛地近身接觸病患老人,攝影機捕捉了許多令人動容的影像,再經過細心的剪輯處理,完成了一部非常精彩而特別的紀錄片。

劇照

鞏亞節:薩滿浮生錄

這部影片描繪了在尼泊爾加德滿都峽谷生活的塔芒(Tamang)族的鞏亞(Gonya)節慶。「邦伯」(bonbo,塔芒文化中的巫師)的表演是此節慶的核心。

這部影片有三個部份。第一部份呈現了鞏亞(Gonya)如何被整合進入一個更大的印度教宗教節慶聖線節(Janai Purnima)中,並描繪了鞏亞節慶在當地是如何和巫師傳統結合。第二部份透過關注一個村落中的年輕巫師和他的家人在鞏亞期間舉行的小型儀式,來呈現了人們如何經驗並維繫巫師信仰。第三部份透過拍攝一群在鞏亞舉行當天由一大巫師帶領的學徒們,並且呈現他們如何在宗教節慶中組織並創造出「集體歡騰」的狀態。

Ormajeevikal_1_9

音樂中的記憶

《音樂中的記憶》是一部印象派電影,描繪了位於印度南部地區北喀拉拉邦的科澤科德鎮,其鎮民在音樂中的精神沉浸。這部電影是一部反思篇章,透過聲音和空間建立起一個小鎮(主要為穆斯林)的側寫。其音樂文化具有世界性,而它的聽覺和表演藝術除了帶有強烈的地方色彩,同時亦對阿拉伯與西方音樂文化帶來全球性的影響。

 

10/6  14:30

 

 

b1

顛覆「印」象

導演拼接了照片、海報、電影各類影像文本,以詼諧諷刺的口吻,帶出美國原住民在主流媒體中如何被呈現。影片在幽默挖苦之中卻也尖銳地批判好萊塢電影工業,所塑造的印地安人刻板形象以及對待印地安演員的「特別」方式。

c3

風雨兼程

2005年,中國紀年的雞年,在一個名叫旦都的納西族村莊裏,一個新的生命誕生了;與此同時,另一個生命卻走到了盡頭。一生一死,此長彼消,是天地倫常,還是冥冥中有宿命的聯繫?本片首次全面紀錄納西族古老神秘的火葬及送魂文化。

d8

飄洋過海的家

一群來自東南亞的新台灣媳婦,成立了南洋台灣姊妹會。儘管姊妹們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共同命運卻將彼此緊緊地拉住。她們將在台灣重寫她們的「家」的意義。

飛魚季

飛魚季

達悟族人(Tao)認為飛魚是天神的賜與。每年二、三月在飛魚汛期來臨的時候,每一個達悟部落都會舉行招魚祭,呼喚飛魚回到達悟人的港灣:飛魚回來吧,快回到我們的港灣,你們上來時,我們會用雞血和金箔迎接你們的。這是達悟族人與飛魚之間古老的約定。在飛魚的迴游與達悟人的期待之間,達悟族人與飛魚仍然彼此信守著不變的古老誓約。從神聖虔敬的信仰到勤奮不懈的勞動,達悟族人用生命刻劃、實踐著人之於天、之於地、之於大海的謙卑純樸。時令的律韻輕轉,應對著達悟人世世代代走來,人與自然共處的典範,就在那如風飄、如浪湧般歌聲底心思中……。

食人之旅

食人之旅

《食人之旅》呈現一群富裕、中產階級歐美觀光客與紐幾內亞聚落村民的互看,這互看不僅是視覺上的眼光交流,更是兩種文化的相互凝視。在當地原住民與這群歐洲白人觀光客當中,不知道誰才算是 「文化奇觀」?本片揭露當「文明人」與「原始人」相遇時,兩者呈現出令人訝異的差異與相似之處。

導演丹尼斯.歐魯克巧妙地利用聲音的不協調暗示兩種文化第一次接觸時的摩擦:影片最初呈現莫札特優雅的古典音樂,緩緩趨近南太平洋上紐幾內亞平靜的山丘與海岸線,但優美的音樂旋及為短波收音機傳來的破碎新聞播報和搖滾樂取代。喧嘩刺耳的新聞播報聲上了岸,與翠綠棕櫚樹中的唧唧蟲聲蛙鳴匯聚。觀眾接著看到一名黑人原住民小孩向外張望,數個鏡頭之後出現的第一個明顯人像,便是正用照相機凝視原住民生活的歐洲白人。

影片從此交錯呈現當地原住民的觀點與歐美遊客的觀點。在兩造各自的陳述和影片的探索中,導演逐漸轉變對文明的定義:當看似進步的現代文明與人性中原初的面向相遇,西方文明裡被估認為重要的價值觀,在這文化的磨蹭中暴露出平庸與虛偽的本質。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餘生─賽德克‧巴萊

悲傷了很久很久,淚水流得很長很長,長到匯聚成一股「清流」,蜿蜒圍繞,保護著河流中央的「川中島」。那裡休憩許多疲憊的靈魂,等待著傷口癒合的一天,踩著輕步,銀鈴般歌唱, 在青山微風裡。八十年後,曾參與霧社事件的遺族踏回了過去祖先奔跑的土地,在那,高山綿延,水鹿追逐,遙遠、神祕的深處,Pusu Qhuni仍矗立著。傳說裡,Pusu Qhuni是具半石半木、高聳入雲的巨巖,是賽德克族起源之處。當悲傷走至最底,挖開潰爛的傷疤,以淚水清洗。傷口癒合後,留下了疤痕,但也留下了原諒。八十年的故事很長,願意開口娓娓述說的歷程也很長。當故事的面紗終於被揭開,被流傳,今日也得以逐一拜訪「餘生」遺族,傾聽他們的故事;也得以前往幽遠高山之中, 尚饗發源地,Pusu Qhuni。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香蕉世界

在蘇門答臘森林深處,一名芬蘭船長正在尋找一根罕見的香蕉。在加爾各答一個廚房裡,一群孟加拉廚師正在準備美味的香蕉咖哩。陽光閃耀的吉隆坡,一名中國驅魔法師正在召喚邪惡的香蕉靈魂…。從這趟人類和香蕉之間充滿活力關係的世界旅程出發,《香蕉世界》探討了最受喜愛的水果之一:香蕉對於個人、文化、環境的重要性。作為一部融合影片藝術和民族誌的「美味」影片,《香蕉世界》大膽結合了皮影戲、烹飪、驅魔、科學研究、表演藝術、人類學、地下影片和舞龍舞獅,顛覆了傳統教育影片的手法,剝去人蕉之間神秘的面紗,同時讚頌人類和植物之間長年累月的關聯性。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馬拉加西人的玩意兒

「中國人製造物品,馬拉加西人修理物品。」在這部紀錄片裡,讓我們暫且將角色對換。想像再也不是經濟學家告訴你經濟成長模型,而是農民、藝術家、工藝家、和都市街頭各種小販來展現他們獨特的技術。有人回收輪胎製作成鞋子,有人用煉乳罐頭製作燈具,有人把流浪狗吃剩的瘤牛骨頭做成肥皂和藥。在馬達加斯加,各式諺語、音樂和回收再製的技術以幽默的方式挑戰經濟體系。

d8

馬拉比人的未來

「馬拉比只能與其他的馬拉比人結婚!」但是,年青人伊當根本找不到馬拉比女孩作結婚對象;查拉特要離開部落去寄宿學校就讀,他的母親擔心:他會想要回來嗎?楚衛眼見自己的文化遭到外在世界的衝擊,他真的能做些什麼嗎?這個世界上,只剩下 320 個馬拉比人,他們要怎麼適應這個地球村,而不讓自己消失?

未命名

馬約特的孩子們

本片描述了娜茲米雅、納斯里和歐馬爾這三位十歲的馬約特省五年級學生生活故事。他們都是穆吉布國小的學生,生活在法國最大的貧民區卡瓦尼。片中此為背景,深入描繪了孩子們的日常生活,問題包括法律身份不明、前途不確定等。這部紀錄片關注於這些孩童的成長環境,呈現他們的努力、夢想和現實挑戰。

馬達加斯加

馬達加斯加島傳說

「很久很久以前,混沌宇宙間只有天空之神和土地之神,寂寞的他們於是開創了天地萬物,然後創造了人……」如果你問馬達加斯加的人們,人是怎麼來的,他們一定會告訴你這樣的創世神話,因為在這裡,自創世以來的民族記憶,都在這樣的口耳相傳中不斷流轉。

影片在老人們的娓娓訴說中,道盡馬達加斯加島數百年來神話、歷史、生老病死、榮耀興衰,也呈現了此一特殊口語傳統的獨特文化脈絡。而攝影機則宛如遊動在生活中的記憶之河,細膩地捕捉了島上的日常作息、季節更迭,交織成一曲屬於庶民的影像文化詩篇。

老人說:不是我說謊,而是故事裡的人是太久太久以前的了……。於是,即使四時輪替、世代變遷,所有的歷史的、文化的、民族的情感,也將在人們的傳頌中永不停息。

MB_Still1

馬里博爾起義現場:這是一部互動式電影

在斯洛維尼亞的馬里博爾,一個曾經繁榮的工業城市,政治腐敗所引發的憤怒轉變成違法的抗爭。導演邀請觀眾透過特別的參與模式來思考這些問題,如同那些在抗爭現場的民眾一般,觀眾必須決定是否繼續聽從組織者的指示,留在自由廣場進行非暴力抗爭;又或者是跟隨激動的人群前進市政廳,衝突一觸即發。

Photo 2 02

高砂的翅膀

「朋友,請幫我帶一雙翅膀來讓我回家,我的朋友。」

這是阿美族流傳的一首歌,也是讓靈魂乘著翅膀回家的神話。

1943-1945年期間,日軍組織台灣原住民族青年組成高砂義勇隊,前往太平洋戰場作戰。有的人幸運回到台灣,大多數的人則戰死沙場。回來的人從日本人變成中國人,陣亡的高砂義勇隊員靈魂則去了哪裡?

阿美族藝術家希巨.蘇飛與台東地區的高砂義勇隊後代隨著導演回到巴布亞新幾內亞戰場,製作了一座「高砂的翅膀」紀念碑,祈求那些戰死異域的靈魂能乘著翅膀回到故鄉。

一行人完成任務回到台灣後,希巨.蘇飛的小女兒莫名得了一種怪病,各大醫院皆束手無策,直到一位道士指出希巨.蘇飛身後跟了7-8位著日本軍裝的靈魂…

這些戰死的靈魂們,真的回來了嗎?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魯笠

東港,南台灣濱海的漁港,一個具有特殊歷史背景與祭典人化的鄉鎮。在東港人心目中真正在乎的是每三年舉辦一次的東港迎王平安祭典。透過祭典的舉辦,東港人展現出令人動容的凝聚力以及獨特的信仰價值觀。因為祭典,出外的遊子找到了與家鄉的連結。 本片藉由四個生命故事,由不同的角度切入東港迎王平安祭典,藉此拼湊出整個東港迎王平安祭典的當代面貌。樸實的鄉土風情與種種生命經驗將成為「魯笠」帽簷下最動人的容顏。

a4

鳥舞足蹈

本片關注著患有妥瑞症的峇里島民古絲蒂阿尤的人生,她一直疲於應付社會對她病狀的不解、無藥可根治以及家人的排擠,以致於無法自立人生。古絲蒂費了很多年的時間想要療癒這個疾病,包括尋訪傳統巫醫和西醫。但是不只是她的病,而是整個峇里文化的價值觀和信仰,社會與家庭結構,和醫療過程不斷地刺傷著她。她得用盡氣力與勇氣找尋在社會中可讓她遠離羞恥與侮辱的容身之地。

鹽泉島

鹽泉島抗爭紀事

一切都是因為錢的緣故。

資本家想賺錢,於是鹽泉島上滿山遍野的天然林木成了開採不完的金山銀礦,可以為他賺進無數個一百萬;政府單位得尊重錢,於是經濟自由、一切合法的規範讓它無力調停雙方的對峙;環保人士沒有錢,於是再雄辯滔滔的大學教授也只能以肉身抵抗一輛輛巨無霸貨車,消極地為濫伐的原野立上哀悼自然生靈的十字架。

只是,這青蔥蒼鬱的原始叢林、蘊含豐富生命的自然生態、依山傍海的小島美景,又怎麼能被量化、數值化呢?一位世代居住於鹽泉島的抗議民眾百思不解,他實在不了解怎麼有人可以將這些無價的珍寶看成「$」。抗議持續進行,可是再怎麼大規模的抗議似乎都無法抵禦資本主義的進攻,於是他們只有大力募款,用錢買回這片林野,以其人之道還制其人之身。

影片忠實地記錄了鹽泉島上的環保抗爭過程,也讓我們看見:在互相角力的拉鋸抗爭中,環保者的大規模抗議說理贏了面子,資本家的暗中砍伐贏了裡子,已呈荒蕪的自然生態成了最無辜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