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fiche_3_ANG

貝南死亡紀事

馬歇亞斯.旮耶是來自貝南的年輕企業家,他哥哥的死亡對他的家庭造成重大的影響。導演感性地描繪這個痛失親人的非洲家庭,將生與死的和解作為命題,探索貝南,這個巫毒發源地蓬勃的非洲靈性的另一面。

 

10/7  21:30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貢布的幸福生活

貢布的生活中有著各種壓力,比如:他希望妻子能在連續六個女兒後,再幫他生個兒子;他因買拖拉機而欠下的銀行貸款感到心煩,他也對在外打工的大兒子並沒有賺大錢而失望……

然而,貢布不會被這些麻煩打倒。因為生命帶給他許多好朋友、令人愉快的陽光與寧靜的夜晚,在西藏高原蔚藍的雲天下,春耕秋收,偶爾和好友喝酒賭博,引吭高歌,日子雖然不富裕,自己卻能找到樂趣。當他的妻子終於又生了個兒子,貢布感激地從心底歌頌自然與生命。

d10

赤靈繞境

每十二年的札特拉祭 (Jatra) 是尼泊爾最瘋狂的祭典。虔誠的印度教與佛教徒信徒們共同造起一座高達六十五呎的神車。車上供奉的,是一名共同崇拜的赤神。神車將一路被牲禮供奉,最後被推到加德滿都。沿途的信眾擠破頭要接近神車,甚至站上神車,接近赤神;一趟歷時數月的祭典,引起全尼泊爾的狂熱,魅力比起媽祖繞境,恐怕有過之而無不及。

e11

走繩索的人

四個維吾爾族的孤兒,拿著平衡竿,踏上懸繩,接受嚴格的訓練。透過這些孩子,我們看到維吾爾人正面臨的民族危機:徹底的學校漢化教育、成為禁忌的伊斯蘭信仰、保護國家統一防止分裂的最高使命……。學踏繩索,成為這群孩子們與文化傳承的唯一聯繫。

a2

走過千年

漢人影片團隊到新竹縣山上的鎮西堡及新光部落拍攝泰雅族遷徙影片;一個原住民的影像工作者,則紀錄漢人團隊在山上拍片的過程、如何與泰雅族溝通合作,也發生了一些文化的衝突。拍片過程帶給部落很多的衝突,對外來團隊的排斥、部落內部的衝突……原因和泰雅族的傳統有關嗎?

tieff-2021-1200-x-1200-square

越南女孩

一位美籍電影工作者,在她長達六個月的越南旅行中,遇到不同群的越南女性,並且紀錄下她們試著融入到一個全球文化的過程。《越南女孩》紀錄了亞洲新女性主義成長的陣痛期。這趟旅程跨越千山萬里,從古老地景到未來城市,這位電影工作者研究了越南的複雜文化與歷史,並且經歷了只有在與這些越南女孩碰面並相處後才有可能帶來的自我轉變。

劇照 (7)

輪迴的盡頭

俄國楚克奇人村落中,流傳著一個傳說:一個死去的人能夠至多五次回到生者的領域。這一關於生、死和可能的復活的電影散文提出了一個普世性的問題:人如何面對自己的死亡?

a60f7575f6-poster

返潮彼時的生與死

海岸地區的阿美族人與海洋的關係非常密切,人與海洋形成一種互相定義的存在。其中,潮間帶更是阿美族人與海洋之間互動的空間,在潮來潮往之間,有一個用中文無法描述的潮水階段,阿美族語稱為masia’c,亦即海水在開始要退潮時,到某個階段,趁滿潮來潮間帶覓食的魚群開始出現慌亂的狀態,而此時也是阿美族人趁機撒網捕魚的好時機。海裡的魚,因為求生來到潮間帶,卻也可能致死;阿美族人來到潮間帶,是個求生的賭注,把滿懷盼望的網撒出去,不是魚死,就是人活。masia’c基本上就是一個交織著各種生命與死亡、機會與運氣、興奮與失落的一個大型海洋賭場,部落位於支配社會的邊陲,與都會之間宛若潮間帶與大海之間的關係,在都會海洋中的族人們,在某個特定季節紛紛湧入部落潮間帶吸取文化養分,時間到了,又紛紛地離去回到都市的海洋。是的,有些年輕人被文化的陷阱困住,留下來了,但是,這些留在潮間帶的年輕人,到底是會活下來?還是會慢慢地死去?

 

La vuelta al campo_fotogramas (2)

返鄉

當我們被新自由主義籠罩,生活在滿是貧窮和排斥的社會景況時,《返鄉》嘗試帶領觀眾從土地再分配和糧食生產的角度,重新思考現今人們回歸農村的重要課題。

 

f3

迢迢和解路

本片紀錄了2002年在印度西部Gujarat省因政治和宗教理念相左而引發的大屠殺事件,深入探討仇恨的政治;將之與1930年代德國納粹種族淨化的意識型態相比較,以點出種族仇恨歷史事件重演的盲點,進而申張反仇恨/暴力的理念。

e7

迢迢尋親路

西夢妮.琪契斯特的父母結婚後,便從巴西移民到加拿大。她六歲時,父親因為酗酒問題太嚴重,導致父母離異;父親遺棄了家庭,跑回巴西,二十年間杳無音訊。聽聞各種關於父親的傳聞,二十六歲的西夢妮決定自己踏上巴西的土地,尋找父親的下落,尋自己的根。

d9

迦特已逝

養父死後,荷蘭人類學家童.奧圖回到了美拉尼西亞的巴魯安島上,準備要和其他養子一起進行祭祀儀式。不巧的是,他並沒有趕上依照養父遺願所舉行的特定喪禮儀式。儘管如此,對島上傳統充滿興趣的童,還是希望能夠彌補遺憾。在聽取島民多方不同的建議後,決定替養父另外舉行兩項祭禮。這時,卻招來各種正反兩極的意見,他該如何是好呢?

d7

迦納百事達

非洲自 90 年代媒體漸漸興起,低成本的影片工業也隨之發達。傳播科技在民間的普及,讓迦納的影像怪傑得以發揮他們的怪點子:蛇會鑽入女子的下體,人也變成瘋狂吐錢的大怪獸 …. 。很詭異嗎?沒錯,這就是造成迦納人為之瘋狂的聊齋誌異,請享受「百事達」絕無僅有的獨特想像力。

g2

追憶西西里島年華

尼可是住在義大利西西里島巴勒莫省的繪圖師,從小跟自己的家鄉有很深的羈絆。尼可的靈感主要來自於一張站在塗鴉旁男人的照片,某個東西瞬間攫住了他:「皮德烈」幾乎要躍然於紙上。很快地,他計畫以圖像小說書寫皮德烈的故事:一個醫生多年來為了收集、分類、觀察地方風俗、物品、歌謠、故事、節慶等而不斷造訪西西里島。當尼可在路邊寫生,回到皮德烈成長的地方,總是深陷在彼得烈如夢似幻的回憶世界裡。

b1

追憶賓杜特.達

賓杜特.達的十九位妻子正在準備他的二次葬儀式。身為偉大農夫、神勇獵人、優秀的廚子,賓杜特.達的子嗣演出他的一生,並召喚父親和其他已逝村民一同到來……

官網劇照 (3)

追房子

跟著不同的活動房屋在高速公路上馳騁,這一公路電影般的紀錄片,扣連了美國廣袤的西部地景、活動房屋轉瞬即逝的特性,和住戶的日常故事。在片刻的停留中,這部電影探問了關於家、歸屬和逐漸脆弱的美國夢等問題。

劇照 (4)

送行者的日常

這是一部引人入勝的影片,透過呈現一個紐西蘭葬儀社鮮為人知的一面,《送行者的日常》紀錄了禮儀師和準備大體的繁瑣儀式,探索了一個獨一無二且神秘的機構。《送行者的日常》彰顯了一個充滿意義與人性的地方,引領我們看到一個平常難以看到之處:其日常作業直接面對著我們最深的恐懼。

導演+劇照

造船者

Faber Navalis是拉丁文中的「造船者」:一個描述一個古老職業的遠古語言的字彙。乍看之下,這部影片只是關於修復一艘木船。但是這一紀錄片的確切主題是船匠入神的心智狀態:一個義大利水下民族誌研究者決定要學習傳統造船技藝好理解構築木造船隻的無形知識。這部影片也是一自傳民族誌的實驗,亦即主角造船者就是導演,試著透過結合美學與民族誌來傳達那些難以用語言表達內在狀態。

Encountering Jean Rouch1

遇見尚‧胡許

這部短片是胡台麗2002年到巴黎參加尚‧胡許創辦的法國國際民族誌影展期間拍攝的。目的是為了於2003年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時將主題導演尚‧胡許介紹給台灣觀眾 。沒想到尚‧胡許竟於2004年過世了。在這部影片中尚‧胡許談到他的新婚姻、他對人類學博物館中的收藏品被移至另一展館的憤怒、他無政府主義者的傾向、他的夢想與幻想等。